任慧慧


摘 要:數字圖像技術的發展帶來版畫創作方式和觀念的改變,文章主要梳理國內外版畫家和理論家在該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并進行總結分析。
關鍵詞:數字圖像;版畫;數字版畫
基金項目:本文系湘南學院校級科學研究項目“數字圖像視域下版畫創作的實驗性研究”(2018XJ13)、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數字圖像技術在現實題材版畫創作中的應用研究”(18B497)的研究成果。
中國現代版畫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有過“體面的歷史”,可謂風光一時,在文化啟蒙和民族抗戰等方面立下汗馬功勞,成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一種光輝的藝術現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社會建設中,版畫依然保持了“戰斗”的精神,為國家建設貢獻了獨特的力量,在人民審美和大眾宣傳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圖像技術的普及、信息傳播手段的進步,版畫逐漸由宣傳媒介變為純藝術媒介,在西方藝術審美的滲透、全國版畫展的審美導向影響下,版畫進入自身的藝術本體探索時期,并逐漸形成具有一定定式的中國版畫審美范式。時至今日,隨著數字圖像技術的普及,圖像生產與消費對媒介有了新的訴求,版畫作為圖像生產的媒介,面對大眾視覺文化和圖像精英藝術的雙重訴求,這一媒介方式的角色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轉變。數字圖像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使得圖像生產和消費成為大眾化的行為,低成本、傳播便利的特點,使得數字圖像快速成為大眾視覺文化文化消費的主體,也給傳統版畫圖像發展帶來了困擾,版畫在大眾視覺文化的競爭中已略顯力不從心,吸收圖像技術優勢成為其發展的策略之一,也促使了媒介主體的轉變。國內外很多版畫家都進行了相關的創作實驗,并形成了一定的探索成果。
自1839年達蓋爾發明照相機以后,攝影圖像就對繪畫帶來了重大的影響。隨著照相圖像的傳播,在一百多年前,就有畫家借助圖像(照片)進行藝術創作,從而形成了新的視覺風格,擴大了繪畫圖像在大眾視覺文化中的影響。國內通過數字圖像展開的版畫創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所涉及,只是受條件限制沒有延續。1987年陳晉容發表于《美術研究》的《PS版膠印版畫技法研究》,詳細介紹了新媒介的使用,已經和今天純數字化的PS印刷無異。進入21 世紀后,數字化的創作方式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創作方法,但至今仍存在較大的學術爭議。“85美術新潮”之后,多數版畫家雖沒有介入當代藝術創作,但創作觀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強調藝術創作的本體實驗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觀念之一,一直持續至今,版畫依然是在本體中“做文章”而求發展。隨著數字圖像的普及,版畫創作由于其自身的藝術特色,在“復制性”和“間接性”上和數字圖像有著共同特點,很多版畫家迅速吸收圖像技術的優勢,在版畫藝術創作中進行了實驗,部分作者的創作形成比較好的視覺圖像。如:老一輩版畫家張新予先生在古稀之年迷戀數字圖像軟件,創作一批數字化的版畫作品,融合了水印木刻的情韻,視覺效果游離于抽象和詩意之間;盧雨教授在傳統版畫語言和數字語言之間的綜合探索,創作出了多件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在造型藝術中形成了獨特的圖像視覺美學;筆者也曾進行數字圖像的版畫語言轉換實驗(圖1),積累了數字語言藝術表達的很多電子數據。
數字圖像技術的使用,國內版畫家持有不同的學術看法:一種是對數字圖像技術進行積極的探索,認為數字圖像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可以為版畫的發展注入新的藝術活力,形成新的視覺美學效果(圖2),實質上這是版畫創作中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對數字圖像的應用研究具有,實驗性探索性;一種是持有保守態度,對數字圖像技術的運用具有“回避性”,強調傳統“版”的本體語言特點;還有部分版畫家對數字圖像在版畫創作中的應用也較謹慎,認為數字圖像消解了畫家圖像的創造力,“畫照片”是受到學術譴責的。而學院教學多持有開放的態度,國內有部分院校成立專門的實驗室進行實踐研究,如:西安美術學院的“第四工作室”與絲網結合進行相關實驗探索,天津美術學院的“數碼版畫工作室”等。專業的版畫展覽整體上還是比較保守的,仍然以傳統版畫圖像為主體,偶能看到純粹的數字圖像作品,這與評委的學術傾向有關,也與數字版畫作品的質量有關,如全國版畫展覽、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很少看到純粹數字圖像的版畫作品。在理論研究領域,《美術》雜志曾針對“圖像時代的造型藝術”進行了相關學術探討,目的探尋圖像時代藝術圖像的位置或立場;殷雙喜在《版畫與影像》一文中描述版畫發展與影像之間的關系問題;辜居一以“數字化”切入版畫創作,具有系統的創作分析;另外,一些碩士畢業論文中有部分偏向于技法性的運用研究。整體上國內針對技法的實驗有很多版畫家介入,但針對數字圖像的系統理論研究尚未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尤其針對版畫中數字圖像藝術語言的探索遠遠不夠。
國外對圖像技術與繪畫的研究比較早,并形成了具有較大學術影響的學術著作,代表性學者瓦爾特·本雅明,其所著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對之后很多學者研究藝術作品圖像起到了重要的學術指導或啟發意義,該著作詳細闡述了圖像技術帶給藝術作品創作的變化,在藝術觀念、審美、哲學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學術觀照。自波普藝術開始,圖像技術介入版畫創作成為一種流行的學術表達方式,其代表性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把圖像的復制技術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在一定范圍內重塑了版畫在視覺文化中的地位,也帶動了一時學術“潮流”。如今,國外對數字圖像在版畫創作中的運用比較成熟,很多版畫家從事專門的數字版畫創作,整體學術態度是開放、包容的,尤其注重版畫創作中的數字圖像實驗性探索,追求藝術家個體思維和藝術觀念的表達。概括起來,數字圖像技術在版畫創作中的實踐研究體現在:其一,純粹的數字版畫創作,主要是在電腦、IPAD等電子媒介平臺中直接完成圖像的所有生產,通過打印機輸出,或通過電子屏幕進行傳播展出。如英國藝術家霍克尼,常使用IPAD進行繪畫創作,再進行噴繪后進行展出,這實質便是一種純粹的數字版畫創作。其二,傳統版畫媒介的數字化制作,主要有照相制版、激光雕刻、PS印刷、平板制作等方式,然后再進行手工“破壞”,以獲得具有數字圖像的“影像感”,也具有傳統版畫的“材料感”和手工的溫度,這種方式是西方版畫創作中最普遍的一種創作方法。其三,數字圖像作為一種創作素材或視覺元素,在版畫創作中進行參考,或畫面局部使用這一視覺元素,以解決造型中的一些問題或形成語言上的視覺比照。
綜合來看,國外對于數字圖像視域下的版畫創作的實踐非常普遍,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的創作方式,國際版畫展覽中具有較多的數字版畫作品,也可以印證這一點;在理論研究中具有深厚根基,圖像理論著作影響較大。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版畫家的實踐創作中,整體學術環境相對保守,對于數字圖像的探索應用同國外基本方向一致,不同之處在于國內更加注重語言的轉換以及和傳統版種的結合,對圖像的使用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而國外版畫家的應用更加開放自由。但國內版畫近些年已逐漸開放,部分展覽中開始接受數字版畫,理論研究散見于部分文章,但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著作。
作者單位:
湘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