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同友
有一次坐公交車上班,擁擠的人群中,一個女孩全神貫注地看著手機視頻,是一個勵志故事:“有人用玻璃把一條蛇和一只青蛙在水池里隔開。開始時,蛇要吃青蛙。它一次次沖向青蛙,卻一次次撞到了玻璃隔板上,它吃不著。過了一會兒,蛇放棄了努力,不再朝青蛙沖去。當玻璃隔板被抽掉之后,蛇也不再嘗試去吃青蛙了。”講故事的是個穿職業裝的女性,她說完這個故事后,隨后總結道:“我們在人生路上,各種各樣的障礙無處不在,克服障礙難免要經歷失敗和困苦。屢敗屢戰,堅持下去的是勝利者。屢戰屢敗,最終放棄的成了失敗者。你屬于哪一種人呢?”
我發現,看視頻的那個女孩一臉興奮,似乎從這個故事當中汲取了不竭的力量。而我,如果有另外一個觀察者那一刻在看我的話,他會發現,我正一臉的不屑與憐憫。
是的,我討厭“雞湯”文,很多所謂的知識分子也一定如我一樣,討厭這樣的“雞湯”。我們認為,與現實相比,“雞湯”有時就是毒藥,就是迷幻劑,它給人一種幻覺:只要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功,只要善良,每個人都可以幸福。現實肯定不會如此簡單。基于這樣的認識,我一看到朋友圈里大量轉發“雞湯”文的,便一律屏蔽處理。直到我遇到老家的遠房表姐L。
L能說會道,且敢闖敢干,曾經有過小小的成功。她在外做生意,幾年工夫就在老家所在市區買了房,給兒子買了車,房是大房,車是豪車,一時很風光。可是當我再遇見她時,她的房子沒了,車也沒了,兒子失蹤了,她自己連老家都回不去了,一個人租了一間陰暗的小房子,每天以給人算命為生。我有她的微信,她的微信朋友圈里滿是“雞湯”文。我當時一廂情愿地認為,我是理解她的,她需要這樣的“心靈雞湯”,她需要這樣的迷幻劑,否則,她怎么能支撐住每一天的艱難?
今年春節疫情期間,宅在家中,和家人不經意間聊到L,父親細細告訴我關于她的一些事情,她當初怎么開始外出做生意,怎么吃的苦,又是怎么樣一步步走到現在這地步的,我第一次意識到,我其實并不理解L,不理解她的悲歡,不理解她的掙扎,我只是高高在上,用一種早就洞察一切的目光去看待她,我在心里早就把她格式化了,我在心里武斷地為她歸了類。我突然反思,作為一個作家,我盡可以不屑于L熱衷轉發的那些“心靈雞湯”,但我有沒有探究過,是什么原因讓她熱衷于此?在她命運的背后,有沒有更值得我們思考與批判的東西?當我們陷入如她一般的泥沼中的時候,我們又會有怎么樣的表現?
我當即決定把L的這個故事寫下來,這便有了這篇《口吐蓮花》,L便是小說中孫文波的原型。修改這篇小說的時候,正逢全國人民熱議“地攤”經濟,忽然想,如果當年孫文波的流動攤點沒有被取締,她的人生會不會有另一個走向?
最后,我要說,我現在依然不喜歡“心靈雞湯”,但我不會再像過去那樣,那么簡單地去否定、去鄙視“雞湯迷”們,因為我并沒有這樣的權利,我們都沒有這樣的權利。
責任編輯林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