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輝 藍玉榮
摘要: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而自我價值實現為最高的需求。
關鍵詞:需求;導向;服務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191-01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談到文化部分時,特別強調:文化的重要核心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矛盾,簡單地說,就是廣大民眾對于文化的需要越來越迫切,越來越旺盛。作為基層的文化館,承擔著地區群眾文化輔導的任務,那么新的時期,該如何做到轉型,如何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滿足群眾旺盛的的文化需求呢。
二、應對變化,轉變方向
當前,互聯網的普及,整個社會進入一個數字化的階段,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需求有了新的層次和高度,春晚節目不再是唯一的年度娛樂大戲,小品不再覺得搞笑,手機上唱歌,平臺上直播成為了尋常百姓的娛樂工具,舉辦個人演唱會,自媒體上直播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因此,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浪潮向我們涌來,文化需求的形式也發生了改變,廣場舞,個人繪畫展,文化廣場,文化大院到藝術沙龍,個人作品研討會,廣大群眾不再是欣賞,而成為了文化活動的主體,已由欣賞上升到了參與和鑒賞,由被動上升到了創作和創新,由單方面的服從轉為今天的主動需求,由客體成為文化活動的主體,在這一需求轉變的情況下,文化館就需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隨應形勢的需要,以滿足社會各個階層文化需求為前提,轉變理念,調整方向,盡職所能,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細分需求層次,滿足差異訴求
以作者居住的遼寧省東港市為例,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人口60多萬的,農村人口占總人口60%,境內有滿,蒙,朝鮮,錫伯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面對這樣一個結構的縣級市,群眾在文化方面的需求跟周邊地區縣市大體相同。城鎮常駐居民二十萬人,文化娛樂主要以廣場舞,繪畫,書法,舞蹈,演唱,彈奏等為主,以個體性參與與共性參與并存,而鄉鎮農民,則傾向于廣場舞,表演,說唱等,以共性參與為主。
從活動內容看,農民更需要那種短快,易于接受的文藝形式,傾向于那種傳統的文化,例如:小戲,小品,小快板,評書等。城市居民,喜歡那種高雅的、長效、持續的文化活動,例如:京劇演唱,繪畫創作,雕刻,書法創作,太極武術,演唱等,特別是那種群團式,更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針對以上的情況,這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應對城鄉不同的文化需求,建立不同的需求體系來滿足群眾的需要更為科學。
四、建立基地,讓城鎮居民有依托
文化館作為文化活動的主體,主要負責培訓,指導,引領文化方向的作用,要滿足城鎮居民對文化的需求,建立自己的示范基地,實現培訓,教學,指導,演出,展覽等一體化服務,讓文化館成為城鄉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東港市文化館為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需求,創辦了老年大學和東港合唱團等館辦藝術團體。老年大學針對城鎮中老年有藝術愛好的人,開設的科目有器樂,舞蹈,美術,書法,演唱等十幾個科目,每班人數達百人以上,所有的班都周周開課,人數爆滿,學員學習的勁頭很高,滿足了城鎮中老年人對文化的需求。與此同時,館里還成立了東港市合唱團,東港市晨光書法班,文學創作班,老年詩詞楹聯班等各種館辦團體,定期開展活動。特別是東港市合唱團,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文化品牌。
五、成立活動站點,把觸腳伸到最基層
建立社區文化活動站點,也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好辦法。社區利用自己的設施,建立文化活動站,選拔有能力,愿意從事文化活動的人來負責文化活動的開展。
從2010年開始,東港市文化館就在全市20多個社區中建立群眾文化娛樂活動站,每個站點由社區選派區內文藝骨千擔任負責人。文化館對全市三十多個輔導站點進行了業務分工,實行包干制,每周都有輔導千部下到活動站,定期進行輔導,實行周巡回制。
社區的文化活動站每逢節假日基本都有文化活動,群眾的參與性很高。有的社區,還成立了業余舞蹈隊和合唱團,常年開展活動,受到社區群眾的歡迎。培訓骨干,讓文化有人來干,成立各類演出隊伍,讓全民參與進來,建立活動基點,連成點面,形成上下連動的局面,還與社區內的企業聯姻,搭橋與商家合作,贊助,冠名,讓社團有經濟來源,文化館幫社區出點子,謀策略,出活動方案。
六、建立三級服務網絡,讓農民樂起來
建立三級服務網絡,就是以縣級文化館為依托,以鄉鎮文化中心和村級文化室為主體的服務體系。鄉鎮農民,對于文化有獨到的需求,農閑時節,婚喪嫁娶,節假日和勞動之余,他們才有機會參與文化活動。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變等為送,方便,簡潔,易于更會受到歡迎。鄉鎮文化中心,村級文化室是農民匯聚的場所,發揮它們的作用至關重要。多年來,東港市文化館的作法就是每年對基層文藝骨千實行分片包干式的培訓。通過培養基點,讓基,點帶動面。全市的十五個鄉鎮鎮鎮有舞蹈隊,甚至有的鄉鎮還成立了文藝協會,業余演出團體,常年開展活動。
其次,就是利用好村級文化室開展文化活動。民間的文化骨干有了自己的本事,但是用武之地也要解決。館里聯合市局,制定鄉鎮文化站和村級文化室考核方案,每個村的文化室都有專人負責,常年開門,定期舉辦活動,讓村級文化室不再鎖頭把門,對于鄉鎮優秀的文藝骨干進行獎勵,帶出去參觀學習,傳授經驗,這樣,就能帶動一個地方,讓農民直正地樂起來。
七、以活動為載體,滿足大眾的需求
中化民族是個崇尚傳統的國家,充分地利用好這些傳統的節日是很好的活動形式,特別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假日文化”、社區文化”等系列文化活動,更能促進文化的發展。以東港市為例,年均開展活動20余次。每年一度的新春系列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涵蓋秧歌表演、美術作品展覽、燈謎懸猜、少兒畫展等,參與群眾達10余萬人,是年度文化活動的重頭戲。藝術節期間活躍在城鄉各地秧歌隊伍都達200余支,參與人數1萬余人,觀眾可達20余萬人次,形成了城鄉一體、上下互動的局面。同時,社區文化、鄉村文化活動內容、方式不斷創新,也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好方式,經常性組織開展“納涼晚會”、排舞比賽、書法、繪畫展覽和讀書競賽等活動。該市自創的農村文藝調演和社區文藝調演活動堅持了二十年,已形成制度化、常態化,每兩年舉辦一次,演出的文藝節目全部為本土原創,節目質量上乘,多次選調優秀節目代表丹東參加省以上農民藝術節演出,多次受到文化部門的贊譽。還有自創的東港海鮮節,草莓節等等都推出了不同的文化活動,“原創音樂”“中秋情”民族器樂演奏會“海鮮文化節攝影暨現代民間繪畫展覽”等,通過不同的方式讓文化娛樂化,已形成常態。雅俗共賞,享受文化,參與文化,在文化中得到快樂和教化,讓正能量得到傳播,滿足群眾的文化的需求,永遠是文化館的第一職責。
八、滿足個體和共同的需求,讓文化植根大眾之心互聯網的時代,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個體對于文化的追求愈來高雅和個性,追求個性化的目標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無論是鄉間還是城鎮,文化的形式與訴求都發生了改變。舉辦個人演唱會,個人繪畫展出,各種流派畫展等藝術活動逐漸增多。邀請國家及省市名家來舉辦講座,開辦學習班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一個方式,派出學習,邀請演出,專業扶持,重點培養也是提高個體和文化團體整體素質的好方法。通過開辦各類學習班,舉辦個人作品研討會,培養一批文藝人才,讓這些突出的文藝人才在當地帶動了一批人。
實行點面結合,個體訴求與大眾需求一體化,滿足不同層面,這樣,點面結合,縱橫交錯上下連動,極大地滿足了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實現了新時期文化館的完美轉型。
參考文獻:
[1]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激勵理論[M],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