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躍



任娟
任娟,自幼習書。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楷書委員會委員、安徽省阜陽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阜陽市女書法家協會副會長。作品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展覽20余次,如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首屆“歐陽詢”杯全國書法展(獲優秀獎),首屆全國冊頁展,第五、六屆全國婦女書法展等。2019年曾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屆“文質兼美”基層書法家創作活動。
兩個多月前的一天,剛舉老弟從微信中發來一幀書卡,米白色的硬卡紙上灑了片金和碎金,上面寫著幾行娟秀的小楷,內容是我的一闋《鵲橋仙》。我藏有一件畫于光緒六年(1880)的扇面,畫家是晚清的唐子禪,畫題是《紅袖添香夜讀書》,畫面上的書生正在焚香夜讀,一旁有美貌女子添香捧茶,溫柔侍讀。我玩味這古代文人悉心提煉的雋永意象,若有所思,填得一詞。如今看到自己的詞被寫成溫文爾雅的書卡,想象這位書家也許是焚香夜書,一旁也許站有佳人。沒等想完,我又看到落款上的“任娟”二字,不禁啞然失笑,莫非書家本人就是一位佳人。果然,剛舉回復我,書卡出自阜陽的年輕女書家任娟之手。過了幾日,我拿到書卡,掛在書案的紅木筆架上。碼字累了,視線就從電腦屏幕移向那養眼的字跡,一直移到綴在下端的紅通通的中國結,便又來了精神。
我有吟詩填詞的喜好,也有許多書家朋友把我的詩詞寫成了書法作品。以書藝論,任娟這幀書卡不見得是最好的,只是與書寫內容極為貼切。舊體詞有豪放派和婉約派之分,但今天看來,畢竟屬于古典文化的遺存,都帶有幾分恍如隔世的幽深,顯出—種典雅而又含蓄的美;配以書法時,龍飛鳳舞不合,長槍大戟也不合,大凡痛快淋漓的風格似乎都有些不合。倒是任娟這一類的小楷,冰清玉潔,綿里藏針,很是般配,很是氣韻貫通,在氣質上就是“雅致”的疊加。難陘古人有了許多雅事,還把書法和詩詞視作雅事里的雅事。于是,我對任娟說:“相見恨晚啊。”我上半年剛剛出版一套《藤花集》,其中有“詩詞卷”,為了圖文并茂,延請多位書家揮毫配圖,那時相識多好。任娟哈哈一笑,說不遺憾,以后有的是合作機會。聽了如此豪爽的回答,我才知道,安靜溫婉的小楷未必是江南女子的專利,北方女子也行。可不是嘛,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女性書家大多出自北方:蔡文姬、上官婉兒是河南人,衛夫人是山西人,薛濤是陜西人,李清照是山東人,都比阜陽還要往北里去。
說任娟是年輕書家,因為她剛屆不惑之年,按照現今的年齡段劃分標準,算是“后生可畏”。然而,要把話說全乎了,又是年輕的老書家,因為她八歲開始習書,十多歲就到文昌閣為阜陽市民寫春聯,至今已有三十余載。任娟回憶說,看到有人中意她寫的楹聯,心里就樂開了花,有一對中年夫婦,連續三年找她書寫同樣的內容——“春到福滿門,年臨萬事順”,使她感受到很大的激勵,以后每每想起,倍加振作,決意把書法作為畢生的追求。在幾十年的習書道路上,任娟由歐陽詢、褚遂良入手,坐實了唐楷的規范筆性,而后直追魏晉,尋根溯源,從鐘繇的《宣示表》到王羲之的《黃庭經》,都做過扎實的功課,近七八年來改習《李明府墓志銘》《長孫夫人墓志銘》等,在經典小楷用筆的基礎上融入碑志的風采,入古出新,自由灑脫,剛柔并濟,參展并獲獎無數。前段時間,她兌現“合作機會多多”的許諾,送我一件灑金書扇,選抄了我在品玩晚清黃山壽所畫《福在眼前》扇面時寫下的一首歌行體,行筆穩健而不失靈動,柔曼而不失剛勁。對比那幀書卡和她的其他書作,看起來很相似,卻也有著很細微的差別,從中可以測量到她的體溫變化,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材料下的心靈震顫。
半個月前,任娟來肥,約了幾位好友相聚。那天晚上,她到得最遲,說是先去一位朋友處切磋琴藝了,真是應了那句“君子之座,必左琴右書”的千年古訓。原來,任娟在習書漸入佳境之后,如今又開始學習古琴,大半年下來,已經能夠彈奏《陽關三疊》《秋風詞》《湘妃怨》《臥龍吟》等琴曲。因為學得快,她每次回琴,都得到老師的夸獎。我看過一段視頻,任娟正在練習《鳳求凰》,纖纖玉指落在琴弦上,敏捷跳動,輕盈而飄逸,恰如行云流水,彈撥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琴瑟和諧的聲響。我由此想到,倘若以蒼古曠遠的琴韻為背景,她把圓潤的筆鋒落在潔白的宣紙上,每一絲筆毫都點中文人藝術里最隨性、最無意的那根神經,這該是何等優雅?話再說回頭,她那天到得雖然晚,酒可沒有少喝,來者不拒不算,頻頻主動出擊,盡顯豪放本色。只是當晚少了一張七弦琴,無緣領略一邊品酒、一邊鳴琴的妙境,就像唐人柳識《琴會記》中描述的那樣:“琴動人靜,琴酣酒醒。清聲向月,和氣在堂。春風猶寒,是夜覺暖。”
最后還要說說“左琴右書”,左側置琴,右側擺放的自然是書籍。這又何妨,碑帖之屬,也是書籍,而最早的書籍,應當是把刻寫在竹簡上的書法裝訂成冊,書籍與書法,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傳統文化推崇“左琴右書”,并不在意“書”的具體所指,而要推崇一種生活狀態以及蘊含其間的清新脫俗的人文精神脈絡。有如任娟,與書藝對話,與琴心交流,寧靜,澄澈,恬淡,在紛紛擾擾間清涼了自己,也清涼了別人。
2019年12月30日
約稿、責編:史春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