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欣欣 周舟
摘要: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社會各界造成沖擊,全國各地博物館響應國家號召,紛紛閉館,在這樣的形勢下,促使博物館人思考工作方式的新變化。面對疫情,博物館通過加強自身網絡建設、充分利用線上平臺、蕓游”博物館以及開展線上教育活動等創新方式,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關鍵詞:疫情;線上平臺;云游”博物館;線上教育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276-01
2020年春節,本來應該是闔家團圓,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爆發阻斷了這場幸福,為了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國家當機立斷,為阻斷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快速傳播,施行封城、封社區、封村等等措施。與此同時,全國五千多家博物館響應國家關閉公眾場所的號召,相繼閉館,許多博物館為了迎接新年而籌備的大型或中小型精彩的展覽達不到預期效果,而人們日常的精神文明生活得不到滿足,為此,國家文物局專門針對疫情期間博物館的工作作出指導,“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鼓勵利用已有文博數字資源酌情推出網上展覽,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
面對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我們博物館人應當思考,如何轉變我們的工作方式,處理突發情況,響應國家號召,滿足群眾精神文明需求,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出發。
一是完善官方網頁。
打鐵還需自身硬,目前國內很多博物館的官方網站形式比較簡單,內容不甚豐富,最新展覽等動態更新不及時,網上的資源額很有限,不利于博物館的公眾服務以及教育工作。博物館藏品豐富,文物數量巨大但是博物館內展覽空間又很有限,比如故宮博物院,文物有180萬余件之多,如果每年可以展出1萬件,要想不重樣一件件看完也得180年,可見文物數字資源系統的重要性。因此,這場疫情促使博物館人強化自身功能,完善官方網站平臺,更大范圍開放藏品資源以及展覽項目,使公眾可以清晰明了的通過官網了解藏品詳情與動態,加深理解和認識。
二是充分利用線上平臺,發揮博物館公眾服務作用。
全國各地博物館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線上數字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向觀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實現公眾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到精品展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專門發布線上展覽的網絡平臺,起初,這個平臺主要是展示每年文博界優秀展覽,在這場疫情之下,線上平臺迅速轉變工作方式,倡導全國博物館通過平臺提供展覽資源,這些網上展覽項目已分六批陸續向公眾發布。與傳統的渠道想比,線上平臺便捷、免費又有互動趣味,博物館要利用新媒體、大數據做好傳播、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讓館內文物藏品展現出最大的價值。
三是做好新形勢下的“云游”博物館,與實體展覽充分融合。
疫情防控期間,為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全國博物館積極行動,紛紛開展“云游”博物館活動,例如“云展覽”、“云觀展”等等。各地博物館推出線上展覽,建立大數據云平臺,公眾可以通過手機直接欣賞精品展覽和豐富的藏品,如故宮博物院的“全景故宮”、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等。“云游”博物館顯然已經成為疫情下博物館觀展新方式,越來越得到公眾的認可。
四是做好線上教育服務平臺工作。
博物館承擔著社會文化知識教育和提高公民文化知識素質的重擔,隨著日益劇增的教育功能需求,博物館已經不僅局限于展覽這一種手段,還通過主題活動、流動展覽、舉辦講座等等方式進行教育活動。在疫情之下,對這種傳統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博物館人沒有固守陳規,而是不斷的創新教育形式,尋求突破,各地博物館相繼推出“線上教育”活動形式,通過專題講座直播、展廳實景講解錄播、國寶文物鑒賞等線上方式解讀博物館,例如故宮博物院的《我要去故宮》、河南博物院的“從博物館看到的大千世界一河南博物院歷史教室線上課堂”等,為公眾提供專業性、多樣化的線上教育服務,滿足公眾不出門就能在線學習的需求。
科技引領時代發展,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當今社會,我們博物館確實應順應時代和科技發展潮流,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新發現,創新傳播傳承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大數據時代,推動博物館數字化深入發展。博物館人當下不僅應轉變工作思維,利用新科技、新媒體等創新工作方式,還應該在以后的工作中持續推進這一工作新方式,有效提高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更好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車寧.抗擊疫情,給博物館帶來更多思考[J].中國文物報2020(02)
[2]董立新.疫情下的博物館工作觀察思考[J].中國文物報,2020(02)
[3]嚴慶.在應對疫情中增強中華民族的內在凝聚力[J].民族論壇,2020(01).
[4]陳履生.網上博物館不只是“疫情之需”[J].環球時報,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