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雷思友


摘 要:在當今世界工程教育發展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在整個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出,對理工科學生進一步加強工程倫理教育,是工程技術飛速發展的需要,也是塑造未來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本文借助Cite Space軟件,探討了我國理工科高校對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對照工程倫理教育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了工程倫理教育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工程倫理教育;理工科高校;Cite Space
基金項目:2017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安徽省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建設綜合評價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K2017A0096)。
工程倫理是應用于工程學的道德原則系統,是工程技術的應用倫理[1]。隨著工程強國、“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實施,對廣大工程科技人員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工程倫理教育的受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但目前在我國的理工科高校中尚未普及工程倫理教育。作為未來工程事業主力軍的理工科學生,不僅對其要進行專業知識培養,也要注重他們的工程倫理教育。因此,工程倫理教育應該成為工程教育的“先鋒軍”,培養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為目標的現代化工程師。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以下簡稱“WOS”)和CNKI數據庫,借助Cite Space繪制可視化科學知識圖譜,在探討進行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之后,對照我國理工科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的現狀,提出了相關的改進措施,以期為國內的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及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 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
1.1 工程倫理教育是世界工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西方發達國家發現工程倫理,并且將工程倫理教育視為工程師的基本素養,而所謂工程倫理,既是工程的倫理準則,又是工程師的倫理準則[2]。我國作為制造大國,但我國還不是制造強國,且我國的工程倫理教育也尚處于萌芽階段。而早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就已經把工程倫理作為一門學科,引入大學生的課程之中[3],但我國理工科高校往往忽視對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從而導致我國的工程倫理教育相對滯后,理工科大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也就相對薄弱。因此,對我國的理工科大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正是響應國家號召和順應世界工程教育發展的趨勢,同時也體現了我國開展素質教育的初衷。
1.2 工程倫理教育是培養工程人才的必然要求
20世紀70年代,由于當時的人們缺乏工程倫理意識,導致了哥倫比亞號事故、美國“挑戰者”號災難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事故的發生[4]。在我國,湖北恩施的高陽寨隧道口特別重大坍塌、南廣高鐵白云隧道塌方、10·10無錫高架橋垮塌等一系列工程事故,不僅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還導致了巨額的經濟損失、環境被大面積污染等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實質都是工程倫理道德問題。很顯然,不管是國外的工程倫理教育發展,還是國內的工程問題,事故并沒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減少,反而隨著社會經濟越發展,工程倫理問題就越突出。因此,我國理工科高校不能再忽視對于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應該把工程倫理教育視為培養兼具專業知識和倫理道德素養的高素質工程師必不可少的途徑。
1.3 工程倫理教育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5]。人們在享受著工程活動給世界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在為一些為了追求利益而導致的“橋脆脆”、“樓歪歪”、“豆渣路”工程、厄爾尼諾等現象的人“買單”。現代的工程師作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者之一,更要具備專業技術和工程倫理雙重視角。所以,必須要對未來工程師的后備軍加強工程倫理教育,以便他們應對未來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變革,同時也使理工科院校和我國的工程技術可持續發展并實現質的飛躍。
2 工程倫理教育的研究綜述
2.1 國外研究綜述
就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工程倫理教育來看,社會條件對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有極大的限制,即工程倫理問題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越來越突出。基于WOS核心合集數據庫的文獻數據,借助Cite Space對近十年期間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如圖1),其中Centrality>0.1且出現頻次較多的分別是ethics、education、engineering ethics、engineering education、student,表明工程倫理及其教育的研究在國外是重點。如德國通過工程技術和倫理教育來推進工程教育,除了對工程倫理的產生與本質進行著重研究外,還進一步探討了工程倫理和工程技術之間的關系[6];Mark(2019)認為在研究方面所受的教育和訓練不足,使人無法恰當地衡量競爭產品,無法被基本倫理考慮所提供的明確指導所動搖[7];Nair Indira(2020)認為工程倫理學必須以一種針對這些現實的方式來構建和教授并提出了實用主義哲學與關懷倫理相結合的工程倫理實踐框架,為工程倫理實踐提供了靈活性和開放性,使工程倫理問題在工程精神和文化中得到更現實的解決[8]。
2.2 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目前對于工程倫理教育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對其廣度和深度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基于CNKI數據庫中的文獻數據,借助Cite Space軟件進行分析(如圖2),得到Centrality>0.1且出現頻次較多的分別是工程倫理教育、工科倫理、工程教育。表明國內對于工程倫理教育的關注及研究在持續不斷增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要求,從2018年起,將“工程倫理”課程設為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課程[9];楊斌、張滿等認為目前工程倫理教育需要高度重視工程倫理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10];吳鵬、胡巧認為我國高校工程倫理教育仍存在機制和政策的缺失、缺乏整體思維訓練、教學內容陳舊等問題[11];夏嵩、王藝霖等認為工程倫理在我國工程高等教育中長期缺位,工程倫理的開展會遇到專業融入度不足與實踐參與度低的難題[12]。
2.3 國內高校工程倫理教育現狀
1)研究生的工程倫理課程設置不合理,本科生的工程倫理課程開設太少。此外,缺少同時通曉工程與倫理知識的教師和專家。工程倫理課程缺乏學科互融,缺乏感染力,在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對工程倫理認知模糊,從而導致將來出現工程方面的道德倫理問題。
2)工程倫理教育的意識薄弱。我國的工程倫理教育卻還在探索階段,對于工程師的培養重心一直在其專業和能力水平的提高,重學理輕倫理,一直欠缺對工程師的倫理道德教育培養。
3)教學方法較單一,缺少創新。我國是工程教育大國,理工科畢業生數量龐大,但我國在工程倫理教育中,理論課占比過大,實踐環節占比過小。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大多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多以教師講授和知識傳授為主,實踐機會較少,沒有將理論和工程實踐相結合去模擬真實案例的決策。
3 結論及改進措施
3.1 結論
目前我國在校的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對工程倫理的整體認知程度普遍較低,倫理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普遍較弱。盡管我國理工科高校對于工程倫理的教育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但相對于國外的研究與發展而言,國內還普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忽視學科交叉性、教學內容空洞、教學方法單一、相關領域的教師和專家極其稀缺。
3.2 工程倫理教育的改進措施
1)合理開設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工程倫理教育課程,喚醒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在可持續性的討論中,倫理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一個涉及倫理和社會技術決策的領域。迄今為止的一系列工程事故及其災難性后果都在不斷告誡人們,工程問題不僅僅只是技術問題,也是道德倫理問題。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2)提高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強化其對工程活動與學科交叉的研究,壯大師資力量。由于技術發展和社會變革的快速步伐,教師與專家必須掌握必要的詞匯和批判性思維技能,以識別、分析和交流其專業領域內的研究和實踐所產生的倫理問題。
3)改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理工科學生的課程一直充滿靈活、實踐和應用性,他們受“重理輕文”思想的影響,普遍對人文類課程缺乏興趣,但普遍對培訓、實用性訓練等新內容的適應性和接受度很高,因此,對理工科學生進行工程倫理教育要避免純粹知識傳遞和灌輸說理,要講求方式方法,多采用愉快教學法、案例教學、布魯納“發現法”等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美)邁克·馬丁,羅蘭·辛津格.工程倫理學[M].李世新,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鄔曉燕.美國工程倫理教育的歷史概況、教學實踐和發展趨向[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40(03):122-127.
[3]Michael Davis. Introduction to a Symposium Integrating Ethics into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Courses [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05(11): 631.
[4]董小燕.美國工程倫理教育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現狀[J].上海高教研究,1996,3.
[5]李曦輝,黃基鑫.綠色發展: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新戰略[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40(08):3-15.
[6]臺紅蕊.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展望[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9):121-122.
[7]Mark Yarborough. Twentieth-century science education and 21st-century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A toxic mix [J].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2019, 26(4): 271-275.
[8]Nair Indira, Bulleit William M. Pragmatism and Care in Engineering Ethics[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20, 26(1).
[9]周學智,吳小林.適應新工科發展要求提升學生工程實踐素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9(Z1):73-75.
[10]楊斌,張滿,沈巖.推動面向未來發展的中國工程倫理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4):1-8.
[11]吳鵬,胡巧等.基于我國工科大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3):147-148.
[12]夏嵩,王藝霖,肖平,富海鷹.土木工程專業教育中工程倫理因素的融入——“課程思政”的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
172-176.
作者簡介
劉潔(1993-),女,安徽淮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工程管理、生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