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教養方式對高中生感恩的影響。溫暖接納的父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感恩與良好人格的形成培養。不同于西方如朋友式的教養方式,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傳統,就是諸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依托懲罰為主的教育模式,這也就導致了許多家長更偏向于采用專制、嚴格的教養方式,根據以往研究表示,負向父母教養方式如專制、拒絕型則會讓子女感到焦慮和恐懼情緒,不利于子女感恩的培養和未來的發展。而高中作為子女考取理想大學和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家長的教養方式毫無疑問對于高中生來說非常關鍵。有研究表明,負向教養方式不利于子女感恩的形成,而當面對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時,高中生子女是否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感恩水平以期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所以本文引入領悟社會支持這一調節變量,通過對文獻的整理以及推導假設,本文認為領悟社會支持這一把變量可以調節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與高中生感恩之間的關系,當領悟社會支持強時,傳統式教養方式對感恩的負向影響較弱;當領悟社會支持弱時,高中生專制教養方式對感恩的負向影響較強。
關鍵詞: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高中生;感恩;領悟社會支持
1 相關概念的研究述評
1.1 感恩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關于感恩的定義,國內外學者還沒有一個相對一致的認識(楊巧冬,2017)。感恩最早源出于拉丁文“gratia”, 寓意為善良、好心與感激(Emmons & Shelton, 2005)。本文采取了學術界一致認同的觀點,即將感恩定義為個體對他人給予自身的幫助所表現出的一種感恩意識,感恩認知和感恩行為。
隨著積極心理學近年來在國內外的蓬勃發展,作為積極心理學中的熱詞,感恩也受到國內外廣泛的研究及關注。Peterson和Seligman(2004)將其列為24種積極品質之一。一項針對我國青少年感恩品質的大型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初中生和大學生的感恩平均得分要遠高于高中生,其中高二年級的得分最低(劉利才,許燕,2015)。由此調查結果可以得出,高中生感恩得分低要原因多是來自課余時間少、社交空間小、學習壓力大以及身心快速成長。高中生在身心發育、認知、情緒和個性等方面均有其獨特性(鄭鈞和,鄧京華,1993),而感恩有助于他們健康地發展,并提高其幸福感水平(喻承甫,張衛,李董平,肖婕婷,2010)。同時,高中生處于青少年成長發展過程中的叛逆時期,也是感恩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期,這時候感恩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高中生的叛逆心理和情緒,促進個體的良性發展。因此對于高中生感恩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實踐價值。
1.2 父母教養方式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父母教養方式的英文名為“parenting style”,在中文也稱其為撫養方式或養育方式,是指父母教育和撫養子女使用的一種方式,父母表現給子女的一種態度以及由父母的行為所傳遞出的情感氛圍的統合,是父母對子女各種不同教養形式的歸納,同時也是一種比較穩定的行為風格。(方曉義,鄭宇,1998)對于傳統式教養方式 ,這類父母對子女管教比較嚴格,對子女的控制感較強,同時向孩子提出很多的標準和要求,并且不會跟孩子商量這些要求和標準。Baumrind發現這類在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中培養長大的孩子,學前就已經表現出了比其他同齡兒童更多的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但是在這種嚴格環境下成長的子女在學校也會有更加優異的表現。
1.3 領悟社會支持的概念及相關研究
個體能感受到的來自其所處社會網絡成員的重視、關愛和尊重的一種行為或信息被叫做社會支持,社會支持首先可以緩解社會帶來的壓力、同時還能調整身心狀態、增強身體健康以及促進社會適應等。(Cobb S,1976)。可以將社會支持分為領悟社會支持以及客觀社會支持,后者有可能通過前者來產生影響(Wethington & Kessler, 1986)。所以領悟社會支持是個體主觀產生的能夠被其體驗到的支持,即個體自身感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
2 變量關系綜述與問題提出
2.1 家庭教養方式與感恩的關系
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表明,父母教養方式對感恩有一定的預測作用,在家庭中父母的關懷呵護以及情感理解對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積極行為的發展具有無法撼動的地位,并且這些積極教養方式中的情感保護是消極心理和問題行為的保護因素(張迪,2017)。以往對家庭教養方式的研究多是從積極型如情感溫暖教養方式入手,但極少有研究從消極型如傳統式教養方式來入手進行研究。
消極的教養方式不利于親子間情感的交流和互動,也對青少年感恩的形成以及良好習慣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Conger,Conger,& Martin,2010;王建平等,2011)。并且國內的教育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家長與子女尊重式、溝通式和自我探索式教育理念,而是受到傳統文化影響更偏向于保護、支配子女成長發展的教育模式,同時受到儒家思想的家庭管理,家長對于孩子的管教方式偏向嚴厲,通常會在孩子沒有達到家長要求后出現嚴厲的教育懲罰;或者有些家長由于平時的工作繁忙,對孩子的成長發展關注較少,甚至忽視。所以從高中生消極型教養方式入手研究感恩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據此本文提出假設: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與高中生感恩存在相關關系。
2.2 感恩與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
更多的社會支持需要通過感恩建立個體良好的社會關系,(Fredrickson,2004),即感恩能夠幫助提高社會支持標準;同時,他人也能更為迅速的對存在感恩的個體實施幫助(Wood,Maltby, Gillett, Linley, & Joseph, 2008),且認為有更多的人對自己產生過幫助(McCullough, Emmons, & Tsang, 2002),同時,在收到其他人的支持時,個體往往會產生感激之情以表達對他人的感恩之情。
2.3 傳統式家庭教養方式與領悟社會支持的關系
以往研究表明,如果在初中生家庭,其感受到父母的接納能力與情感支持強,那么他在家庭外所能感受到同伴、教師的社會支持的積極程度也就會相應提高,那么其就會與同學、朋友以及老師的沖突和懲罰變少;如果初中生家庭內部的父母專制程度高,那么他體會到的同伴、老師的肯定與支持便會降低,相應的,對同伴、教師關系的滿意度則較低,而與重要他人的沖突及受到的懲罰也就會變高。(馬存燕,2007)。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的豐富,高中生比初中生在生理與思想方面更為成熟和理智,當其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專治教養時,不比初中生同時對外界也減少支持領悟力的方式,高中生由于年齡較長,獨立思考和與外界關系的聯系更加緊密,可能會比初中時期更偏向于向外部尋求社會支持,以緩解自我對于父母傳統式教養方式所帶來的傷害。所以,其個體能理解與領悟到的社會支持能力也比初中生更多,可能會更容易的體驗到來自老師以及同學伙伴的支持。
同時,根據社會支持緩沖器模型理論,社會支持通過調節其他因素對于身心狀況的消極影響來保持與提高個體的身心健康水平(Etzion,1984)。通過此理論,我們可以引入領悟社會支持作為調節變量來調節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感恩的影響。假設由于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感恩起到了負性作用,但通過領悟社會支持來提高高中生感恩水平,從而有助于高中生的良性健康發展。
4 結論與研究期待
4.1 結論
1)通過對上述定義的文獻回顧,提出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與高中生感恩呈相關,且為負向相關。
2)且在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對高中生感恩的影響機制中,可能存在的調節變量(領悟社會支持)。
3)當領悟社會支持能力較強時,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對高中生感恩的負向影響將得到緩解甚至減弱;當高中生領悟社會支持能力較弱時,傳統式父母教養方式對高中生感恩的負向影響變強。
4.2 研究期待
1)本論文是根據搜集以往文獻并總結推論的純理論分析,缺少數據研究及調查實驗,所以研究結果缺少科學的證明,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2)缺少深入研究,縱斷的研究,由于本論點是筆者的一個創新思考,所以其中的問題還需要進行進一步挖掘與探究,
參考文獻
[1]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 Tsang, J. A. (2002).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1), 112-127.
[2]Fredrickson, B. L. (2004). Gratitude, like other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s and builds. In R. A. Emmons, M. E. McCullough (Eds.),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pp. 145-16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Wood, A. M., Joseph, S., & Maltby, J. (2008). Gratitude uniquely predicts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cremental validity above the domai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5(1),49-54.
[4]喻承甫,張衛,李董平,肖婕婷.(2010).感恩及其幸福感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18,1110–1121.
[5]方曉義,鄭宇.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1998).心理發展與教育[J],4:32-36
[6]Bono, G., & Froh, J. J. (2009). Gratitude in school: Benefits to students and schools. In R. Gilman, E. S. Huebner, M. J. Furlong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 (pp. 77–88). New York: Routledge.
[7]Cobb S. Social s upport as a mod erator of lif e stress. Psych oso- mati c Medicine, 1976,38: 300-314
[8]張迪、遲昊陽、牟宏瑋.(2017).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大學生感恩:父母教養方式的中介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J],11,1692-1695
[9]Carol yn WS, et al. Preventing conduct Problems, Promoting so- cial competence: A parent and t eacher training partnership in head start.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001,30(3):283-302
作者簡介
顧娟慧,女,漢族,江蘇省射陽縣,碩士研究生,揚州大學,應用心理學、人力資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