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佩 宋洋
摘 要:職業情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自己的職業產生的各種主觀體驗,是教師成長的內驅力。職業情感通過喚醒教師自覺成長意識、促進教師心理健全發展和提高教師生命境界等影響教師個體的發展。涵養教師職業情感可以從教師本體和外部保障兩大角度入手,增強教師職業情感,促進自我成長。
關鍵詞:職業情感;教師成長;價值作用;涵養途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1],提出“好之”“樂之”的內在態度情感有利人的學習成長。心理學家布盧姆指出“從情感這一角度來看,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動機內驅力和情緒是引起認知行為的因素”[2],從心理學的角度論述了情感是影響學業的變量之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闡述了教師有強烈的情感體驗,有積極和消極的情感因子,“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時期你們將會感到痛苦。”[3]1993年,我國學者朱小蔓教授出版了《情感教育論綱》,認為情感教育“是作為教育意識、教育思想滲透于諸育之中,發揮粘合劑的作用,使原有分割的諸育實現功能性的統一。”[4]首次從教育學角度專門探討人的情感發展問題,突出教師人的屬性,強調了對教師的尊重。縱覽古今中外的學者的觀點,我們發現教師的職業情感影響著教師從教的積極性,是教師成長的內在動力。本文對教師職業情感進行分析研究,追尋其價值意義,探索如何涵養教師職業情感品質,促進教師自覺成長。
1 教師職業情感界定
1.1 教師職業情感的內涵
情感一詞本屬于心理學范疇,是指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主觀體驗。根據主體需求的滿足與否,這種體驗可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不同的情感。根據《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職業倫理學卷》,把職業情感界定為“指在職業活動中產生的心境狀況。”[5]心境狀況歸根結底也是一種情感的起伏。參照心理學的解釋,我們可以這樣界定教師職業情感: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自己的職業產生的各種主觀體驗。這種體驗因具體的教學情景不同,自然會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積極的職業情感,如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教師的道德感,教師的責任感,教師的使命感等。目前學者對教師職業情感內涵的研究,多集中在外在的、宏觀的感受,對教師成長中的微觀的,內在自然的情感探索較少。本文在這一點上力求有所突破。
1.2 教師職業情感的特征
教師職業情感既有情感的一般共性特征,也具有其獨特的要求。
1.2.1 以愛為本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歸屬和愛是人的基本需要,而愛就是一種情感。從事業一門職業的初衷應是喜歡與愛。“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學熱情必須建立在對教師職業的熱愛上”[6]教師職業情感當以愛為本,熱愛教學工作,熱愛學生,熱愛知識,熱愛同事,對教育事業滿腔的熱愛正是督促教師成長的動力。愛是最基本的職業情感,后續發展起來的情感都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當一種教書育人與教師人生樂趣聯系起來的時候,那么教師這一職業已然超越了它的固有屬性,成為尋求人生幸福的載體。
1.2.2 豐富多樣
“真正的教育者向來都是情感豐富的人”[7]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時,“他對歡樂,對憂愁,對令人擔心的事,都有著深刻的內心體驗”[8],這種體驗直接豐富了職業情感的內涵。不僅包括宏觀的情感,如對教育的愛,對學生負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對教育事業初心不改,敢當使命,安貧樂教,默默奉獻等外顯性情感。同時也包括諸多教師成長中的微觀的,內在自然的情感。如內在堅定的意志力,為完成自己的目標,以強大的意志力忍受磨難,克服險阻從而實現目的的品質。還包括教師的自律、自我監控、自我更新等內顯性的職業情感。職業情感愈是豐富,愈能促進教師自我的成長。
1.2.3 持續穩定
教師對教育事業應有穩定而又持久的熱情,對教育事業執著癡迷。從事教育事業幾十年,外部環境幾經轉變,如若教師對教育事業缺乏忠誠的情感、堅貞的意志,那么必定心襟動搖,淡化了對教師與事業的熱愛,從而不思進取。一名有上進之心的教師,會及時調整心態,面對人生中面臨的挫折困境,時刻保持著積極向上的職業情感。
2 職業情感在教師成長中的作用
黑格爾認為:“沒有激情,任何一個偉大的事業都不曾完成,也不能完成。”[9]教師職業情感在促進教師個體全面發展,塑造更專業的自我方面有重要作用。
2.1 職業情感喚醒教師自覺成長意識
教師作為成長的主體,其關鍵是在自主性和自覺性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體性作用。長久以來對教師的培養傾向于以外部推動替代了教師自身的內生意愿,極大限制了教師的成長,喚醒教師的自覺成長意識,教師愿意且主動成長是當務之急。職業情感包含了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時的自我意識方面的內容,如自我效能感、自我反思、自我監督等領域。這些職業情感促使教師有意識的反思、規劃、激勵自己。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就產生了成長的自覺意識,教師的主體性得到回歸。
2.2 職業情感促進教師心理健全發展
教師是教學任務繁重且容易倦怠的職業,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面對壓力、困境,易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擁有持久強烈的教師職業情感,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心理結構健康,消減焦躁、抑郁、沮喪等消極情緒。有強烈職業情感的教師往往充滿干勁、心情愉快地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及時調整自己消極的心態,保持昂揚的激情,更好地迎接教學工作。
2.3 職業情感提高教師生命境界
宗白華在《美學與藝術》中寫道:“人生的真實內容是永遠的奮斗,是為了超越個人生命的價值。”職業情感是教師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因,促使教師思考從事職業的價值和生命的境界。在長久的實踐活動中,教師須認識到:教師不僅僅是一種職業,也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延伸,是自己詩意的棲息在這凡世間的載體。職業情感中的事業感、責任感和神圣感使得教師超越名韁利鎖的物質世界,從社會中被動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也是在育己。自我反思,自我塑造,不斷超越自我,提升自我,追求更高的事業高度和人生價值。在點燃他人探索知識火焰的同時,也照亮了自己的生命軌跡,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3 涵養教師職業情感的途徑
3.1 教師本體的角度
3.1.1 完善觀念系統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其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10],它包括了教師的信念、理念、價值觀等內容。教師對教師職業如何看待,就會形成不同的觀念,進而影響教師的成長。
所以,要涵養教師職業情感,就需要改變教師對教育、教師職業的思想認識,完善教師的觀念系統。
首先是教師應清晰把握教師的使命。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面對的是有鮮活生命的人,這注定教師不是一個普通的職業。教師不僅只是傳授知識,還擔負著每個學生能夠健康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教師應深刻理解教師與眾不同的使命,認識到教師職業是神圣的,值得敬畏的。這種敬畏促使教師認真對待本職工作,關愛學生,形成師愛和責任感等情感。
其次應正確對待教師工作的物質待遇。教師作為一種職業,社會卻賦予教師諸多的期待,諸如“春蠶”“蠟炬”“靈魂的工程師”等。教師應該客觀評價自己的職業和工作,用這些期待時刻警醒自己,平和心態,甘于奉獻,問心無愧。只有對教育和教師職業有正確的觀念,才可以形成積極的職業情感,促進自己的成長和進步。
3.1.2 優化人格品質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11],是教師個性和獨特氣質的體現。研究表明[12],卓越教師都具有鮮明的人格特征,如樂觀踏實、謙遜好學,勇于挑戰,甘于奉獻,樂觀豁達等。教師與其他職業不同的地方之處在于:良好的性情修養和道德情操是從事教師行業的基本要求。
優化人格品質,首先要鍛造教師性情。教師能夠積極向上、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除了受自身觀念影響,也和教師自身的性情修養分不開。樂觀開朗的教師在面對教學中的困境總能坦然面對,不會整天哀哀怨怨,及時調整心態,勇敢面對挑戰。教師應該有意識的鍛造自己的性情,時刻提醒自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工作。
其次,提升教師道德修養。道德修養直接反映出了一個人的人格品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有必要加強道德修養,做到“正”。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嚴守職業道德,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這不僅是對自己德行的錘煉,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也是豐富了教師職業情感的內涵,加深了教師對工作的情感。
最后,提高教師文化底蘊。教師的文化底蘊,指教師在知識積累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教師展現出來的行為舉止等方面的總和。文化底蘊的積淀,需要教師熟讀經典教育著作,潛心研究思考。假以時日,教師日積月累的探索和研究就會融進教師氣質,并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展現出來,增添教師的人格魅力。
3.2 外部保障的角度
3.2.1 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人具有社會屬性,受環境的影響。對情感的產生自古有“觸景生情”之說,強調了外界環境對人情感的影響之大。教學環境是指學校里與教學相關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大方面。營造輕松愉悅、公平公正的教學環境,更有利于教師職業情感的涵養。
首先,教師最先接觸的環境是校園里實實在在的景色。一花一草一桌一椅雖然是靜默無言的,卻沾染著四季的情意,一花一葉皆有情,感染著教師的情緒。其次,營造良好的同事關系。教師日常接觸最多的除了學生,就是同事了。同事不是單指一個人,它其實是一個教師集體。集體中各個個體之間,會因資源、利益、行事方式等的差異而產生沖突,致使同事之間的關系處于一種緊張、壓抑、敵對的狀態,甚至整個教師集體分裂為若干小團體。這種不和諧的關系不利于教師的成長。同事之間應倡導開放、共享、合作的關系,交流思想,共同進步。營造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教師才會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教師們才會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學習、成長。
3.2.2 完善教師成長機制
有目標,才會有動力。教師有自主成長的意識是不夠的,還需要為教師提供成長的平臺和機會,有一套完備的教師成長機制,教師職業情感才會穩定持久。教師從新手到熟手的過程,不僅靠自己的摸索,更需要有計劃的培養。學校開闊思路,借鑒優秀教師成長經驗,為教師成長提供更多平臺。
職業情感是教師成長的內在動力,對教師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涵養教師情感,使教師擁有強烈的職業情感,才能促使自身的成長,勇攀教育事業的高峰,從而大力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安德森等編著,蔣小平等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3][7][8]朱永新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4]魏英敏.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職業倫理學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5]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譯.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8]朱永新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31
[9][蘇]休漠著,曾曉平譯.道德原則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0]李定仁,趙昌木.教師及其成長研究:回顧與前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06).
[11][12]周春良.卓越教師的個性特征與成長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王雪佩(1990-),女,漢,河南商丘人,講師,碩士,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文化教育。
宋洋(1991-),男,漢,河南漯河人,講師,碩士,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