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潤雪 殷琦
摘要:當代農村金融排斥現象典型集中于西部的農村地區,其由于地理自然環境較差、經濟落后等原因,廣大的農村居民被排斥在現有的金融體系之外,無法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務。直至2019年,云南省仍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本文基于云南省石林縣共377個農戶樣本數據,對其金融排斥問題的形成機理與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提出緩解對策。
關鍵詞:金融排斥 ?農村金融 ?金融服務對口 ?金融知識普及
一、引言
金融排斥指社會中的部分弱勢群體無法進入當今快速發展的金融體系,并無法以便利快捷的形式獲得普遍的金融服務,從而更多地被排斥在金融服務體系之外。本文概括為地理排斥、評估與條件排斥、價格排斥、營銷排斥,自我排斥五個維度指標。
二、石林縣概況
石林彝族自治縣是云南省昆明市下轄的遠郊縣,因境內的石林地質公園而成名。近年,經濟發展主要靠旅游業帶動。2018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67.63億元,增加額比上年同期增長-33.3%;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68.37億元,增加額比上年同期增長-67.8%。
三、石林縣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理排斥
地理排斥是指農戶無法在距離上便利地取得金融服務。由于石林縣農村距云南省省會昆明城區偏遠,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五公里內金融機構分布少,使農戶獲得金融服務的頻率與質量均低,從而產生地理排斥。
(二)評估與條件排斥
指金融機構較為嚴格的風險評估手段將弱勢群體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在石林縣農村中,絕大部分農戶缺乏銀行所需要的金融服務條件,條件排斥的現象比較嚴重。農戶缺乏銀行需要的風險評估抵押品以及征信記錄,無法進入當地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項目之內。
(三)價格排斥
指農戶難以承受金融機構所推出的金融產品價格而遭到金融排斥。在目前的石林縣農村金融項目進行過程中,當地銀行需要對農戶進行評估調查,貸款與銷售金融產品流程較為復雜,成本高導致定價高,農戶無法承受其金融服務的定價從而回避當地金融服務。
以農耕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村民依舊保持著“小本經營”的生產模式,投入小,成本高,累積少等特征導致其家庭月均收入低,且易受自然規律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另一方面,常年外出務工的村民整體收入不高,由于自身技能性不強,靠出賣體力勞動為生,農民工就業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導致農民工務工多為投親靠友、道聽途說,試探性就業,不能找到適合自身技能的就業崗位,工資待遇和專業技能無法適配,嚴重影響務工收入。據統計,2018年全國農民工月均收入3721元,相對往年呈現增長趨勢,但西部地區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月均收入僅3522元。據問卷統計,村民可支配收入僅用于維持日常生活消費(如子女教育、子女婚姻、購買生產資料等)。農業類型單一,農民收入水平低,物質和精神貧困并存導致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制約農村金融的發展。
據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43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396元,雖呈現逐年走高的趨勢,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城鎮居民來說仍具有較大差距。西部地區現象更為嚴重,根據問卷統計,云南省某村落村民2018年月均可支配收入為1000元左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四)營銷排斥
指當地銀行等金融機構難以將大部分不符合金融服務要求的農戶設定在營銷目標市場之中。從調研情況看,當地金融機構推出的金融服務與大部分農戶的金融需求并不對口。
商業銀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本質使得商業銀行從農村淡出,導致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覆蓋面狹窄。據調查,云南省共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等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等參與農村政策性保險及商業保險的保險機構,以及民間金融,共同組成的農村金融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但這些金融機構都覆蓋于縣城及市區中心,不能很好的服務農村居民,給有需求的村民帶來不便。另一方面,以農村信用社為例,其主要為農戶提供儲蓄、抵押類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信貸方式及額度等與多樣化的農戶金融需求之間有一定差距,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不能真正滿足農戶的需求,金融市場的條件排斥成為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另一因素。
(五)自我排斥
指相當部分弱勢群體,因經常性遭到金融服務的拒絕或長期不了解金融知識,認為自己已被排除在當代金融體系之外,而不主動參與金融活動,更加被淘汰于金融機構的服務市場。
根據統計,18-25歲約占8%,25-40歲約占14%,40-55歲約占28%,55-65歲約占26%,65歲以上約占24%。調研對象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科學文化知識比較匱乏,對新科技、新知識的接受能力較低,基本上未接觸過金融方面的知識,對市場經濟仍停留在淺顯的認識水平上,自我排斥或成為云南省石林縣農村金融排斥問題的主要成因。
受傳統觀念和農戶自身經濟狀況的影響,農戶會選擇的金融機構的服務為銀行存款業務及基本醫療保障服務,少部分農戶了解并接受農業保險服務。在回答:“是否了解銀行機構信貸業務及其他業務?”及“會選擇的貸款類型?”的問題時,多半農戶表示不了解或不愿接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其他服務,表示不愿貸款,即使有貸款的需求,農戶會選擇向親戚朋友借取小額資金用于周轉,而不是求諸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一般要求貸款的農戶采用保證抵押、質押、農戶聯保等方式來降低金融機構風險,致使缺乏金融知識的村民選擇放棄貸款。其次,貸款利息過高,超出低收入農民資金承受能力,進而排斥了部分農民進行貸款的意愿。
根據問卷數據統計,年齡在40歲以上的受訪對象余錢使用偏好近95%以上選擇存入銀行,用于消費的村民人數低于15%,村民用于擴大生產、投資的部分多傾向于購買生產資料,不會選擇投資金融市場。
四、緩解云南省石林縣農村金融排斥現象的建議
(一)健全農村銀行金融產品對口機制
建議政府對農村留存的金融機構進行大力扶持,以及出臺金融機構進入農村的福利補貼政策,為金融機構在農村的落腳打好基礎,緩解地理排斥。其次,特別增加農村金融產品方面的研究,考慮農戶的特點,細化金融服務的目標市場。除抵押品外探索新的擔保方式,并簡化金融產品的專業推廣方式,使得低教育水平的農戶能夠安全、快速地參與金融活動,獲得金融服務,避免金融機構對其評估與條件排斥。
(二)完善農村金融知識普及機制
建議利用互聯網的極高覆蓋率特點,創建網絡平臺、公眾號、社交發布賬號等方式,向農村普及簡單的金融知識,推廣基礎金融產品和服務,調動農戶參與金融活動的積極性。并成立農戶與金融機構的聯系小組,以村委會作為單位,深挖農戶金融需求,精準傳達至金融機構,利于研發對應金融產品,緩解農戶自我排斥。
(三)建立保護農村青壯年資源機制
建議石林縣政府可以加大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并出臺鼓勵當地青壯年留鄉就業的政策。提高農村青壯年比例,有利于加快農村經濟建設,帶動當地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同時可以通過獎勵、分紅等多樣形式增加農戶的收入,使其有充足資本可以進行金融活動,避免價格排斥。
參考文獻:
[1]虞文,美曹強.基于金融排斥視角的金融扶貧的博弈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10):42-46.
[2]高沛星,王修華.我國農村金融排斥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基于省級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4):93-102.
[3]徐少君,金雪軍.農戶金融排除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06):62-72.
[4]王修華,邱兆祥.農村金融排斥:現實困境與破解對策[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10):47-52.
作者單位:上海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