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曙光

摘要:財務顧問業務作為商業銀行近幾年新興業務,在傳統業務盈利空間不斷縮小的背景下,已經成為銀行做強做大中間業務的有利“突破口”。本文對商業銀行開展顧問的外部環境進行分析,了解業務發展的機會和威脅,明確銀行財務顧問業務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財務顧問業務 ?宏觀環境 ?行業環境
一、宏觀環境分析
(一)政策環境分析
我國財務顧問業務發展時間先對較晚,有關方面的法律法規尚處于探索階段。為規范行業發展,監管當局相繼頒布了一些法規政策,如2001年人民銀行頒布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對財務顧問業務的開展資格進行規定,需經人民銀行批準;2007年銀監會調整了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境外投資范圍;2012年銀監發布《關于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范經營的通知》,要求規范財務顧問業務的收費問題。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一方面,保障了財務顧問業務的規范發展,緊縮的政策實際上也限制了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另一方面,對銀行財務顧問業務收入會產生不利影響,可能導致財務顧問的收入的減少。
(二)經濟環境分析
整體經濟發展對金融行業的影響是直接且巨大的,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但是目前仍處于“三期疊加”階段,加上國際環境形勢的不明朗,經濟形勢更為復雜。
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數量持續增加。2012年我國企業法人單位數量為828.67萬個,到2017年企業法人單位數量迅速增加到1809.77萬個,年均增長15.7%。具體如圖4-2所示。企業數量的增加,實際上是對財務顧問業務需求的增加。
整體經濟發展環境的向好和企業數量增加帶來的財務顧問業務需求的增加,都為財務顧問業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促使能夠在財務顧問業務領域獲得更多的利潤收入。
(三)社會環境分析
首先,投資和消費環境的變化,企業面臨的形式更加嚴峻,企業的發展理念也相應轉變。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面臨的發展環境也日益復雜,各行各業競爭激烈程度都在與日俱增。在此環境下,企業要想在激勵的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更多的需要借助于外部的力量。企業對財務、資本等方面的需求更為迫切。
其次,教育的快速發展,為行業的發展注入活力。眾多高校培養了越來越多的財務顧問專業人才,為行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同時,帶動了整體國民素質的提升,有利于轉變對財務顧問業務的認識,提高對業務的認可度。
(四)技術環境分析
我國當前正處于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改變了商業銀行傳統的經營方式。技術進步帶動了財務顧問業務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創新業務功能。銀行借助于互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官方網站、手機APP等提供服務,客戶可以通過這些渠道與在線傳達需求,減少了專門到銀行營業網點的時間和成本,使得服務效率有所提高。
二是創新營銷方式。銀行可以用來拓展財務顧問業務的方式增加,營銷渠道更加系統,利用線上渠道獲取客戶,能夠有效降低客戶的開發成本。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銀行借助于該技術,還能了解客戶特征,實現客戶精準營銷,提高銀行營銷的成功幾率。
二、行業環境分析
(一)現有競爭者威脅
1.國外金融機構。國外屬于混業經營,且資本市場發達,銀行較早就開展財務顧問業務,業務發展相對成熟。國外金融機構在國內開展財務顧問業務就有專業優勢,例如高盛,在國內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已經取得了較高的認可。但是目前,國外金融機構財務顧問業務在國內業務規模還較小,約占全國財務顧問業務總額的1.74%,且業務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
2.國內金融機構。目前國內多數金融機構都已經開展了財務顧問業務。國內大型商業銀行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資源豐富,為發展財務顧問業務提供有利條件。四大銀行目前均已經設立了投資銀行業務部,并成立專職投行子公司。招商、中信等股份制銀行業都相繼開展了財務顧問業務,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財務顧問業務作為銀行新興業務,已經引起了各銀行的重視,現有競爭者,尤其是其他三大國有銀行競爭力較強。
(二)潛在的進入者威脅
潛在進入者在進入后,勢必會瓜分現有銀行的財務顧問業務市場份額,引發市場更加激烈的競爭。目前,財務顧問業務進入門檻相對較高,一方面要受到國家政策法規的影響,另一方面第一批進入者已經具備了先發優勢,包括經驗、客戶等方面。目前,潛在進入者主要是國際大型金融集團和國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國際大型金融集團業務經驗豐富,且具有較大的品牌優勢,也都爭著在國內財務顧問業務中分一杯羹。但是,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并非完全開放的市場,國際金融集團要想進入國內財務顧問市場還存在諸多的比率,目前國際金融集團的分支機構只能從事部分投行業務。而國內的股份制銀行規模要小于國有銀行,財務顧問業務經驗也較少,即便進入了該行業,由于難以提供有差異化的顧問服務,競爭力也較弱。綜上,潛在進入者威脅受自身品牌、信譽、專業性限制,如果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那么威脅較大,反之威脅較小。
(三)服務對象討價還價能力
建行財務顧問業務的客戶主要包括大型集團客戶和中小企業客戶。大型集團客戶規模大、資產質量較好、金需求量大,因此對財務顧問業務有著較高的要求,能夠為銀行帶來長期的、穩定的收入。因此,是各家金融機構競爭的主要焦點,也導致大型集團客戶的討價還價能力較高。中小企業客戶規模小、資金實力薄弱、經營風險高,對財務顧問業務的需求也相對較少。各金融機構目前針對中小企業加大服務力度,但是對于中小企業客戶而言,服務成本仍相對較高。作為相對弱勢的客戶群體,其討價還價的能力相對較弱。
(四)供應商討價還價
投資顧問業務的供應商主要包括技術設備供應商、業務服務人員。主要的技術設備供應商包括軟件、硬件供應商,網絡通訊服務商,信息供應商。這些供應商提供的軟件、硬件、寬帶等都是財務顧問業務開展的基本工具,由于國內信息服務發展較快,能夠提供這些服務的供應商數量眾多,市場價格透明,供應商基本不存在議價能力。財務顧問業務屬于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業務的開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在這些優秀的服務人員成為銀行內部人力資源之前,銀行需要花費較高的成本進行招聘,尤其是國內目前財務顧問專業人才數量少,這就導致了財務顧問業務人才討價還價能力的提高。
(五)替代品威脅
財務顧問業務是金融業適應經濟發展形成的一個新興行業,主要滿足的是企業直接融資和專業發展方面的需求。投資顧問業務具有專業性,本身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替代品。但是,相對于銀行財務顧問業務而言,其替代形式有兩種:一是企業自身設置了財務顧問部門或人員,能夠滿足自身財務顧問方面的一些基本需求;二是證券、咨詢管理公司為企業提供的類財務顧問業務,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銀行財務顧問業務。但是,整體來看,銀行財務顧問業務替代品威脅較小。
綜上分析,商業銀行財務顧問業務“波特五力模型”如圖4-3所示。
通過對銀行財務顧問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的分析,可以明確業務發展面臨的機會和威脅。機會表現為企業數量增加,對財務顧問需求增加;企業經營理念的轉變;信息技術的進步等。同時,財務顧問也發展也面臨一些威脅,表現為業務監管日趨嚴格;經濟形勢更為復雜多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等。因此,銀行在發展財務顧問業務時應當抓住機遇:一是結合國家政策方向,規范財務顧問業務的收費;二是財務顧問業務是一項“融資+融智”的綜合業務,銀行需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為業務的開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充分利用信心技術,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客戶資源,集中于信息技術,對不同類型的客戶特征和需求進行分析,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創新產品結構,提供定制化服務。
參考文獻:
[1]黃霞.企業并購中投資銀行發揮的重要作用[J].現代交際. 2015(10).
作者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分行中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