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彩萍
商要:新經濟、新技術的猛烈沖擊下,新材料、新工藝也隨之快速的更新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因此高校《材料與工藝》的課程信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必須緊跟社會潮流的發展趨勢,及時進行調整和更改。本文從材料、色彩、紋理這三方面,通過中西方食器材料的古今發展趨勢,來探索不同材料工藝對現代餐具造型設計的影響及應用,以此讓學生學會借鑒傳統的材料工藝,采用全新的設計方式來打破陳舊的設計思維。另外,結合新材料的優勢,增加未來科技感,再加入巧妙的構思,將新材料以現代化設計風格相結合,為未來的餐具設計開辟一條嶄新的思路。
關鍵詞:材料;色彩;紋理;中西方食器設計
中圖分類號:TM9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020-02
一、引言
本校《材料與工藝》課程是為在校大三產品設計專業學生開設的必修課,意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常用材料的特征及成型工藝特點和方法。于2019年下半學期對課程教案進行部分改革,增設“CMF設計的定義與應用”的章節,“CMF”即:“color,mate-rial,finishing”,簡而言之是對產品設計的顏色、材料和工藝的基本認識。本系大綱增加此章節意在達成校企合作的同時建立CMFT創新實驗室,為學生更真實的提供課程內容的材料、色彩、紋理的展示和體驗,實現材料學、工程學、工藝學等多學科交叉應用技術和創新意識,理解設計思維、工程知識和供應鏈之間的關系。
二、中國食器材料的歷史進展
(一)開山始作的陶器皿
最初陶器的形制粗陋,功能簡單,多以罐形為主。從色彩和紋飾來分,包括彩陶、紅陶、黑陶、灰陶、印紋陶等;從質地來分有夾砂陶、夾炭陶、泥質陶、細砂陶等;從工藝制作來分,有手制、模制、輪制等。彩陶一般是手制的,首先質地上選擇以細泥為主的紅陶,將陶土淘洗之后會更細膩,待陶坯未干之時,使用圓石卵將其表里兩面打磨光滑,然后手繪紅、黑、白、紫色圖案,如果在彩繪前加上一層陶衣,其呈現的藝術效果更加,最后將陶器放入窯中燒制,其底子會變成紅色,表面則出現深紅、黑或是紫黑色花紋,光滑靚麗°。
(二)無出其右的銅器皿
銅之食器,主要指青銅器,其在中國食具中獨占鰲頭,具有最高的藝術成就,并傳承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起初青銅器數量稀少,僅作為貴族的象征,直至夏、商、周時期,青銅器才盛行一時,分為酒器、水器、食器三類,品種繁多,造型別致,不勝枚舉。另外,青銅器上的紋飾也千姿百態,如龍紋、虎紋、象紋、夔紋、圈帶紋、鳳鳥紋、云雷紋等,寓含著許多古老的象征信息。其中冰鑒是最令人驚訝的青銅器,這種器皿可在夏天用來制作冷食、冷次,相當于現代的冰箱。
(三)精妙入神的漆器皿
漆制品在秦漢時期作為一種奢侈品的表現,是上層統治階級的日常生活用品,造型、裝飾和色澤突出莊重淳樸,光潤平滑。漆器制品主要有碗、勺、豆、盒、盤、筷箸、酒器等。其中經典的漆器形制以云紋漆案、耳杯、漆盤、羽觴等為主。另外,漆器成本高,工藝復雜,且使用的時候禁忌多,比如忌螃蟹、忌鹽和忌莼菜,一不注意,漆層可能遭到破壞,變得陳舊不堪,進而瓷器也就越來越備受青睞。
(四)引以為榮的瓷器皿
中國最早的瓷器產生于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因其脫胎于陶器,但已具有明顯的瓷器特征,無論在胎體上還是釉層上,堅固細密,釉面光亮華美且不易污染而受歡迎。到了東漢晚期,瓷器才開始逐漸走向成熟,技術也日益接近現代瓷器的水平,特別是唐代“青白花開并蒂”的局勢,即南方越窯的青瓷和北方刑窯的白瓷,尤為矚目,一青一白,遙相輝映,被史上稱為“南青北白”。眾所周知,我國的“瓷都”江西景德鎮出產的瓷器天下無雙,尤以青花瓷最為著名。其紋飾以藍色為主,素雅別致,雖紋飾繁多但層次分明,繁而不亂,紋飾有松竹梅、龍鳳、水禽、花鳥、瓜果、游魚等。
三、西方食器材料的歷史進展
(一)豐富多彩的陶器皿
從陶器的彩繪風格上可將古希臘陶器藝術分為“幾何風格”、東方風格”、黑像式風格”和“紅像式風格”。所謂“幾何風格”是采用簡單而有規則的抽象幾何形式來裝飾陶器,形成復雜的細節和強烈圖案技巧的視覺效果;架方風格”即因受到東方獸首人身像、植物紋樣等因素形成的裝飾風格;黑像式風格”具有簡單而高尚的感覺,使用黑色顏料繪制主題形象于紅色陶土上,待細針筆刮出輪廓線后,再加以烘烤;“紅像式風格”則是在黑色的陶器背景上呈現紅色的圖像特色◎。總之,古希臘時期的陶器既體現希臘藝術文明的輝煌成就,又突出其賦予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玲瓏剔透的玻璃器皿
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玻璃魚形壺”最能代表古埃及玻璃工藝水準的佳作,由此可見古埃及人在科學技術上的突破和進步。羅馬時期,由于西頓的工匠發明了玻璃吹制技術導致玻璃工藝逐漸發展成熟,如“波特蘭花瓶”,將諸神休憩的生動景象繪制于深藍色花瓶上,使得白色浮雕裝飾與襯托它的重色形成鮮明對比。另外,德國的“森林玻璃”在歐洲已享有盛名,其浮雕式的裝飾效果足以與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媲美。之后的產業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玻璃制造業,使得玻璃工藝的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三)名貴華麗的金銀器皿
古埃及的金屬工藝多以黃金為材料,做工精致細膩,其自身色彩透露的美感再加以表面紋飾的雕刻,無需外來色彩的配置,也足以深受貴族的青睞。另外,古波斯金銀制器皿的精美華麗、雍容典雅;古希臘金銀制品的造型敦實厚重、紋飾典雅寫實;古羅馬金銀制品的技藝精湛、裝飾華美:洛可可嫵媚、纖巧、輕快風格的金銀藝品;而新古典主義風格的金銀制品則追求簡明精煉、莊重含蓄、精美雅致的設計風格。
(四)悅目耐磨的不銹鋼器皿
不銹鋼是由英國的冶金專家亨利·布雷爾利發明的,其將鉻鐵合金參雜一些微量元素融合而成,并于1914年大量的運用制作成餐叉餐刀。不銹鋼餐具金屬性能良好,比其他金屬更具有不錯的耐腐蝕性、耐銹性、相容性及強韌性等多數優點,除了在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上,其還在建筑裝飾、城市雕塑等中應用廣乏。到目前為止,越來越多的不銹鋼餐具已逐漸進入廣大的家四、餐具造型中CMF的設計應用
通過中西方食器發展的歷史可看出,CMF對食器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且不同的CMF特征決定了其不同的藝術表現力,進而CMF的選擇造就了不同餐具的個性發展。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現,餐具的形態個性且豐富多樣,使得材料本身的視覺與觸覺效果實現了創新,因此在新經濟時代的各項科學發展中,CMF的進步毋庸置疑位居首位。
(一)竹、木、紙、塑料傳統材料的餐具造型
眾人周知,中國是世界上產竹最主要的國家,其覆蓋的面積、各種類型及竹材、竹筍的產量都居世界之首。由于竹材是木材種類中的一種特例,其質地堅硬且韌性、抗壓、抗拉能力均比木材好,具有較高的力學強度。但竹材自身缺乏剛性,經高溫烘烤,其質地會變軟,并在潮濕暴曬的環境中,外觀容易變形,因此若用竹材制作餐盤,就必須采用涂裝工藝,使其具有足夠的防水性。
木材因其可循環利用且可再生、耐腐蝕、紋理自然美觀、性能優越等特點,是世界公認的綠色環保材料。對于紙質餐具而言,主要使用無石棉紙板、無鉛及再生紙板等這類材料。如日本Wasara生產的一系列超級紙質餐具,樣式應有盡有,造型美觀且十分環保,給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另外,人們對于塑料材質的使用非常依賴。對于塑料餐具而言,耐用、質輕、防水、抗腐蝕性強、制造成本低且可塑性強,不容忽視的是其預熱易產生某些聚化物危及人的身體健康。所以,為了使人們使用到更健康、更環保的產品,塑料材質應避免運用在餐具設計中。
(二)新材料、新技術的餐具造型
當今材料正朝著智能化、復合化的形式發展,如納米材料、復合材料及精細陶瓷的廣泛使用,無不突顯出材料、色彩工藝的每一次變革都給餐具的形態帶來了全新的設計空間,進而提升了餐具的附加值。以下從精細陶瓷、硅膠和另類材料來研究新技術、新材質下餐具CMF的設計應用。
精細陶瓷作為材料科學上十分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從化學成分上來分有氧化物和非氧化物,從使用目的上分又有透明陶瓷、電子陶瓷和光學陶瓷等。其中光學陶瓷既有耐腐蝕性、透光性,且在光的照射下可著色,停止后又恢復正常,而透明陶瓷像玻璃一樣,但比玻璃結實,且耐高溫、磨損和劃傷。
一款名為Seasons的餐具,仿生樹葉的造型,輕盈淡雅,完美的將返璞歸真的造型與新材料相融合,其獨特的柔韌性既方便運輸,又可在烤箱、微波爐等空間中靈活使用。此餐具使用的材料是硅砂,也可名二氧化硅或石英砂,是一種以石英為主要礦物成分的耐火顆粒物,具有耐高溫、耐磨、熱膨脹系數小、高度絕緣、堅硬、化學性能穩定等特點。除這些新材料外,一種另類的可食用餐具也被陸續開發出來,比如面粉、玉米粉、姜粉等可食用品與其他配料融合制作。正因為這些新材料的不斷涌現和開發利用,所以設計師才能更好的將這些新材料的工藝、紋理、特性充分應用在餐具中,從而進行CMF設計的創新研究。
五、結語
中西方餐具在數百年不斷更迭之后,無論從餐具的形制、材料、種類上,還是裝飾、生產工藝上,都經歷了由簡陋、單一、粗俗到精致、豐富、華美的重大變化,這一系列歷程的變革間接的反映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和視覺審美的變遷。每一階段的材料更新替換都為食具CMF設計的創新和發展帶來巨大的突破,無論是實用、寓意、裝飾、幾何造型,還是仿生、環保生態、數字虛擬等的異形造型,都一次次打破傳統餐具的造型形式,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注釋:
①周明揚.烹飪工藝美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②馬曉琳.西方美術史[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
③要彬,華梅.西方工藝美術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④何淼,張建偉.新經濟時代科技發展與餐具設計[J].包裝工程,2011(2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