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贊智
摘 要:同心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總人口36.79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84.67%。同心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以回族箍窯為代表的建筑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隨著當地居民經濟條件的好轉,回族箍窯已被磚瓦房所取代,這一古老的造窯技術也面臨失傳。
關鍵詞:同心;回族;基子;箍窯
回族的居住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它與回回民族的萌芽、形成和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也與回族的信仰習俗、飲食習俗等有一定聯系。
1 各朝代回族居住習俗與特點
回回民族的居住習俗,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中葉。那時,阿拉伯和波斯商人通過海陸兩條主要道路來中國經商的較多。一些從海道而來的穆斯林商人,在政府制定的通商港埠進行貿易,他們就近方便,聚居在一些主要海濱口岸。唐時,這些回族先民主要僑居在當時中國貿易最興旺的廣州和揚州。從陸路來的一些穆斯林商人,主要聚居在唐朝首都長安的“西市”和“東市”。這些穆斯林商人不論是留居廣州、揚州的,還是留居長安的,他們來中國后,有許多人買田地,修房屋,就地與漢族姑娘成親,安家落戶。他們主要聚居在廣州、泉州、杭州。政府為此還專門給他們在江河邊上劃撥留居區域,出現了不少“回回冢”等。由于這些回回先民的經濟基礎好,居住條件在當時來說令人刮目相看,住宅的結構、造型、設施相當可觀。如“番禹蒲氏在居留地的住宅,層樓杰觀,晃蕩綿亙,不能悉舉”。唐宋時,沿海各主要商埠,有若干“蕃客”聚居區和禮拜寺。每一聚居區的“蕃客”所在地都稱作“蕃坊”,“蕃坊”有大有小,小的有幾十人至近百人,大的有幾百人至上千人。隨著“蕃客”和“蕃坊”數的逐步增加,唐宋時,政府為了加強社會秩序的組織治理,要求每一個蕃坊的穆斯林推薦出“最有德望者”一至二人,由政府委任作“都蕃長”,治理蕃坊的行政和宗教工作等。
元代,來中國居住的回回更多。除了一部分經商而來的以外,更多的是自1219年開始,成吉思汗幾次西征,大批的中亞、西亞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迫隨軍遷徙到中國。這時的回回,他們已不再是僑民,而是作為主人翁,像中國當時的漢、蒙古等其他民族一樣,可以長期定居;不再是限于通商口岸居住,而可以在全國各地自由居住。正如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說的“今回回皆以中原為家,江南尤多”。《明史-西域傳》說:“元時回回遍天下。”許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心碑》說:“我元始征西北各國,西域最先內附,故其……大賈擅水陸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專其膏腴。”由此看出當時回回主要聚居在繁華的城鎮和生意興隆的商業中心,以及交通沿線。如東南地區回族主要聚居在南昌、九江、蕪湖、南京、鎮江等地,這和當時廣州、泉州、福州、杭州、揚州以及內地的開封、洛陽、西安等地回族分布一樣,都居住在有名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上。就一個地區來說,回民也是居住在本地區的交通沿線和城鎮。如湖北省的回民主要聚居在武漢、蒲圻、洪湖、沙市、寶昌、漢水等市縣,位于長江漢水沿路。江南名城嘉興有“回回街”。元代回族為了滿足生活需要,在住宅建筑上出現了各具豐韻、豐富多彩的樣式。
明代,由于“探馬赤軍”解體,服役、屯田、經商的回民皆已長期定居下來,在全國范圍內,真正形成了回民“大分散、小集中”的民族共同體。
清代,封建統治者對回族人民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把聚居大城市的回民逐步遷趕分散到“窮鄉僻壤”,在西北地區,由于左宗棠殘酷鎮壓回族人民,迫使回族或與漢族雜居,或逃到交通不便、路途遙遠的深山溝壑里,多數被遷到“三邊一梢”居住。在這種壓迫下,回族以伊斯蘭教為紐帶,以清真寺為中心,集中聚居、團結在清真寺四周,成為相對獨立的小聚居區。但大的方面,縣與縣、省與省之間,卻構成了若斷若續、點線結合的居住區,使鄰近地區的鄉、縣、市、省之間能保持一定的聯系。甘肅、寧夏兩省區,就是典型的點線結合居住區。如“寧夏至平涼千余里,盡系回莊”。
從全國范圍內來講,每一個省都有回族。其中以寧夏、甘肅、河北、河南、青海、山東、云南、新疆居住回族最多。分布特點仍然是大分散、小集中。現在,全國有一個回族自治區,即寧夏回族自
治區。
2 同心回族箍窯形成的原因
同心的回族箍窯起始于什么年代已無從考證,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據老人講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甚至更早!
任何建筑都有其特有的地域性。地域性建筑受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所制約,其建筑顯示了一定的適用性、經濟性和生態性。地域性建筑也受當地的交通、經濟及政治等條件的制約,形成了樸素的世界觀,建造特點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少數民族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受宗教、風俗習慣等影響,同心回族箍窯的形成也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同心縣干旱少雨,氣候干燥,這為箍窯的建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心回族的箍窯也有其獨特的地域性。因為同心地勢平坦,沒有可依靠的大山可以挖鑿窯洞。這就使同心回族不得不發明了箍窯這種既實用、又省錢省力的建筑,成為流傳了幾百年的不朽之舉!
3 同心回族箍窯的建造流程
同心回族箍窯一般選擇地勢較平坦的川、壩、塬、臺等地形。首先要夯筑墻基,墻基分后墻和側墻兩個部分。后墻一般根據要造窯孔的多少來決定其長度。側墻一般是高約一米五、寬約七十厘米、長約五米。側墻分左右兩個部分,左側墻和右側墻之間的寬度約三至四米,類似拱形橋的橋墩,俗稱窯腿子。一般并排修兩孔箍窯需要三個墩子,修三孔箍窯需要四個墩子,以此類推。其次,要打好基子(即土坯)。打基子的土質為黏土和黃土最好。先要將黃土用水滲濕,以不粘手為宜。打基子的工具叫模子,是同心回族自行研制的。開始打基子時,要找一塊平整結實的舊磨盤或石板放在模子的下面,準備好篩過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些草木灰,其目的是怕土和石板接觸后不易分開。然后往模子里填土,用腳踩實,最后用杵子夯實。基子的大小大約是長約50公分、寬約25公分、厚約6公分。模子的規格是統一的,所以基子的大小也一樣。打“基子”很是辛苦,在同心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三锨九杵子,二十四個腳底子”,其勞累程度可見一斑。打“基子”也是一門手藝活,不是人人都會打。打成的“基子”要壘成一堵墻,以便于曬干,這堵墻成南北走向,這是因為北風比較多便于通風的緣故。打好了基子就可以箍窯了。
箍窯有專門的匠人,也叫窯師傅。其余為小工,小工主要是本村莊的人,大凡是一家箍窯,全方上陣。窯師傅先要用上好的麥草擰成直徑大約是12公分的草把,然后備好長短不一的多根木棍。草把的作用是掌握窯洞的拱形形狀(因為草把柔軟,易彎曲),木棍的作用是支撐草把,其中間的木棍長,兩側的木棍短,這樣就可以將草把支撐為一個拱形。木棍的多少視其窯師傅的技術水平而定。一切就緒后窯師傅則開始箍窯了。窯師傅先用木棍將草把支起來,其形狀為拱形,然后在基子上抹上麥草和黃土和好的泥,一塊一快的壘在草把上,壘完一圈將草把向前挪一下,依次類推,直到將窯洞箍完,然后在窯洞前面砌上前墻,安上門窗。最后,將和好的草泥在整個窯脊上涂抹,使整個窯洞融為一體,麥草和的泥有拉力,可以防雨。
總之,同心回族箍窯的產生,反映了同心回族人民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的精神。這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加任何外來材料的土窯洞,充分體現了同心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