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加快,城市交通運輸配套發展迅速,城市交通管理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十九大則進一步提出了交通強國戰略,明確了新時代下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方向。如何在推進落實交通強國戰略的過程中,立足城市交通的現狀,結合新時代下城市交通的新特征、城市交通管理面臨的新挑戰,創新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優化城市交通管理效率,使得城市交通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城市居民的各類交通出行需求,對于加快城市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有著重要推動作用。本文主要從深化管理體制改革、依托技術創新、提升服務質量、完善政策法規這四個方面提出了交通強國戰略視角下城市交通管理創新路徑。
關鍵詞:交通強國;戰略;交通管理;創新
1 以深化改革為宗旨,提升運營管理效率
城市交通管理體制應當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及供求結構的變化而同步更新。為了促進我國由交通大國轉型升級為交通強國,立足新時代下城市交通的新特征、新形勢,要持續深化改革原有的管理體制,打破原有城市交通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守舊觀念,創新性地提出與城市交通供求相匹配的管理體制,從而推動城市交通高質量管理,優化管理效率。目前,我國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依然存在城市交通管理部門在責權利關系上界限模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全局觀、規劃、管理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的經營主體各自尋求發展等不協調的問題,不便于城市交通的統一管理,容易顧此失彼。此外,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缺少活力,運作成本太高,經常造成不應有的矛盾,無法保證交通行政管理效率。
城市交通管理部門應該調整交通運輸管理結構,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的同時,加強在交通運輸行政執法領域的監督,明確政府職能定位,放管結合。一方面,在承擔城市交通行政管理職能層面,政府相關的管理部門主要是宏觀調控的作用,對城市交通布局、建設以及后期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制定激勵的政策或監督措施;另一方面,應當對部分政府平臺企業承擔的行政職能進行轉移,實現政企分離,使其成為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的主體,發揮市場經濟對于城市交通的促進作用,優化城市交通服務資源配置。
城市交通管理部門應該完善管理手段,一方面,充分重視城市居民在城市交通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將是否匹配城市交通供求關系,即是否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是否滿足城市交通出行需求作為城市交通管理手段改革衡量的標準。采取制定城市交通管理快速反應機制及監督機制,優化各項城市交通管理行政流程,落實管理手段執行程度等手段,提升相關部門管理效率,降低城市交通管理成本。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對交通運輸管理機構的職責權限進行明確規定與約束,制定涵蓋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等全方位的城市交通管理體制,科學整體劃分城市交通各級管理機構的權責范圍,細化明確各個機構的具體工作內容,充分發揮各級管理機構的決策能力和積極性。
第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徑。地方政府應該重視對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體制的制定以及更新,使其可以與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協調。一方面,可以通過規范各類公共交通出行的經營企業運營與管理,考核各類公共交通出行工具的運營情況,制定一定的懲罰或激勵措施促進營運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該加大對于城市公共交通建設的資金投入,制定公共交通經營企業的扶持政策與財政優惠措施,滿足公共交通發展建設的資金需求,改善公共交通系統的服務質量。
2 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推動平臺智能管理
科學技術與交通管理的結合是城市交通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是促進城市交通管理的關鍵環節。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突破與創新,城市交通管理過程中也應當加大創新科技的應用,使用智能化與科技化的管理技術。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對于優化城市交通服務質量、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效率、優化交通資源配置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國大多數城市的交通信息化技術普及率低下,且交通信息化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不高。與此同時,政府在智能交通方面技術投入資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較大的資金需求和較長的研發周期嚴重制約了企業技術的研發熱情,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通過引進國外技術的捷徑發展智能交通,導致我國城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技術相關自主知識產權少,加劇了發展城市交通的經濟負擔。
通過在城市交通管理的過程中,引進信息化技術的手段降低城市交通管理成本。一方面,同步建設地上、地下城市交通信息化管理平臺,以共享城市交通數據為核心建立城市代智能交通管理與服務信息平臺,提高城市各個區域交通智能檢測設備的覆蓋率,實現資源的最大程度的共享,提升各類交通出行工具的運行效率。地方政府還可以制定城市智能交通關于采集、分析數據等相關制度,細化城市智能交通平臺的管理。另一方面,共享城市交通數據還可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務質量,及時共享交通實時狀態,為城市居民出行決策提供參考,提高城市居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概率。
健全交通科研創新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目前關于城市交通信息化技術的研究、研發等環節都缺乏明確制度及政策,應該重視這些環節的激勵及監督措施,在此基礎上重視扶持城市交通科研創新的人才政策及財政扶持政策;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政策體系,精簡審批流程,對創新行為進行有效驅動,引導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推進重點領域技術的突破;制定相應的規制性政策,細化各類規劃與標準,以此對企業進行監管制約,明確創新行為準則,規避企業之間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影響行業技術發展,保護自主研發企業的知識產權。同時提高相關領域的財政補貼與成果獎勵標準,建立健全企業、高校、政府之間的產學研機制,提升交通運輸技術的國際競爭力。
3 以便民利民為導向,創新公共服務方式
城市交通是為城市居民服務的,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城市交通服務及城市交通服務發展帶來的便利,城市交通管理更應當以便民利民為導向。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城市交通服務的連貫性和連續性不夠,服務方式單一、低效,不能夠滿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交通出行需求。城市居民對于交通出行工具的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直在提升,不再僅僅局限于交通出行工具的通達性,而對于交通出行工具的時效性以及舒適性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需求。而交通服務基礎設施的落后、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的缺乏等較為滯后的城市交通服務供給與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各類交通出行方式之間銜接不暢,一票制聯運服務發展滯后等原因,無法實現有效換乘,導致城市公共交通無法滿足社會公眾出行的便捷性、時效性及通達性需求,降低了乘客滿意度。此外,交通服務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依然不夠健全,如滴滴出行等出行平臺缺乏相關規范標準,沒有完整的法規法律對其服務進行有效引導、監督及處罰機制,可能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
城市交通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的交通出行需求,使得所有的交通出行工具、配套設施、道路建設等都只是服務于人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因此在進行城市交通管理時應該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這體現在使得公眾積極參與城市交通管理、提升公眾的低碳交通意識、科學引導其交通出行行為等。
城市交通管理的主體依然是城市公共交通,應當通過優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以滿足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為優化導向,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以及服務水平,促進更多的居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各個地方政府應該立足各地的城市公共交通實情,在建設前合理規劃城市交通線網與重要交通節點,明確各類交通運輸方式的功能,實現所有公共交通系統之間的銜接,優化城市居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的換乘便捷性,優化公共交通資源的配置。在通達性層面,可以結合城市空間規劃,科學規劃城市公共交通的線網布局,實現城區、郊區、農村三個區域內城市公共交通站點的全覆蓋;在時效性層面,可以通過隔離城市公共交通專屬道路空間,實現城市公共交通先行,進一步地對已有的城市公共交通樞紐進行改造,有效實現各類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工具的無縫銜接;在舒適性層面,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制定資金扶持政策等措施以及城市交通設施配套建設相關的制度,保障城市公共交通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及時更新完善公共交通出行工具。此外,通過降低公共交通票價,提供更加低廉的公共交通服務,擴大公共交通分擔率。
落實以服務社會公眾為宗旨的服務理念,完善政策保障及政務服務工作。地方政府應當深度推進交通服務相關政務服務流程優化,細化城市交通管理服務機構的各項工作及權責范圍,提高行政機構辦事效率。
4 以政策法規為保障,促進交通產業優化
政策法規作為政府調控和管理城市交通的重要途徑,是城市交通管理手段的執行層面有力的保障。近年來,我國的城市交通政策法規正在逐步完善,但是對于許多城市交通出行相關的行為缺乏規范法規,并且相關法律不夠系統,存在許多漏洞之處,需要不斷更新和
完善。
通過針對性的稅收優惠和減免稅,鼓勵交通運輸行業相關企業加快高新技術的應用,促進技術推廣應用降低企業實際成本,順應經濟轉型的需求,促進城市交通產業發展;通過制定的差異化稅收政策進行征稅,如征收碳稅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企業或者個人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也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促使企業選擇節能清潔生產方式或個人選擇低碳出行等;稅收政策所得資金直接用于發展城市交通,給予城市交通發展在技術研發、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許多財政支持。
制定對交通產業的金融扶持和優惠政策,加速交通產業優質企業的改制上市,促進城市交通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該充分重視城市交通重點項目的建設,如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項目,并為相關企業提供優惠性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還可以通過制定差異化的銀行信貸政策,引導銀行發放信貸,并從消費和技術研發兩個環節加強交通相關企業信貸融資等方面的金融業務;科學評估已制定金融政策的實施效果,完善針對交通運輸行業的金融業務扶持政策以及監管體制,以此促進交通行業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云鵬,郭戈.城市交叉口車輛速度與交通信號協同優化控制[J].控制與決策,2019,34(11):2397-2406.
[2]劉齊.新常態背景下城市交通運輸規劃體系建設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19(23):176-177.
[3]馬林.新中國城市交通規劃的探索與發展[J].國際城市規劃,2019,
34(04):49-53+71.
作者簡介
王冬輝(1978-),男,湖南益陽人,漢族,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交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