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江
摘要:音色作為聲音的一項重要特征,其同時也是聲樂演唱中一項重要的藝術表達內容。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音色,以不同音色為基礎所展現出的聲樂表演在具體表演效果中所發揮的美學特質也存在相應的差異。本文將針對音色的內涵特征進行分析闡述,同時針對音色在聲樂演唱中的影響因素與其在聲樂演唱中的美學表達進行探討總結。
關鍵詞:音色;聲樂演唱;內涵特征;影響因素;美學表達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078-01
音色指的是不同的聲音頻率在具體的音波表現中呈現出不同的表達特性,同時基于不同類型的振動而表現出其特有的頻率與特質。由于發聲體本身結構與材料的差異,其所呈現出的具體音色也存在相應的差異。以人聲而言,千萬個人有千萬種音色。本文將針對音色的內涵特征進行分析闡述,同時針對音色在聲樂演唱中的影響因素與其在聲樂演唱中的美學表達進行探討總結。
一、音色的內涵特征
音色、音強、音值、音高作為樂音的四項重要屬性,同時上述四種屬性在樂音中的特質各不相同。樂器本身在音色上的差異,以及人類個體在音色的差異,如此多的差異聚集在一起才組成了這世界上紛繁復雜、風格多變的聲樂表演。結合當前世界范圍內對音色的實際認識來講,音色其既可以作為某一種聲音的個性特征,同時也是影響該種聲音在具體發聲過程中所發出聲色并由此產生音樂效果的一項關鍵因素。因此音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學理念,同時其可以向外延展而以音色為基礎來構建更加繁復的聲色概念。舉例來講,當前聲樂演唱中人們對于不同音色的形容就包括了壯闊深厚的音色、清澈清脆的聲色、委婉穩健的聲色、豪放壯麗的音色等。
二、音色在聲樂演唱中的影響因素
1.氣息因素。人體在歌唱以及其他相關生理功能的運轉過程中均少不了對自身氣息的有效運用。也正因此,氣息因素是音色在聲樂演唱中魅力體現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如果演唱者本身能夠保持穩定流程的呼吸,那么其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所顯現的音色,除了能夠體現其自身聲音的特色概念以外,還會具有流動性好、穩定性好、呼吸音少等特點。
2.共鳴因素。共鳴是演唱者在聲樂演唱中對自身音色效果進行有效調節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也是美化演唱者音色特質的一項關鍵性樞紐。由于人體本身在發聲過程中聲音從聲帶發出,此時的基音本身較為輕微,因此必須經過人體共鳴腔的共振后方能增強聲音的穿透力并以此來體現聲音中的泛音,使得人體發出的聲音更加的清脆或者洪亮。人體共鳴腔本身包括不變共鳴腔與可變共鳴腔兩項組成內容,其中不變共鳴腔又包括了鼻腔蝶竇等,可變共鳴腔則包括了口腔、咽腔等,而上述多種類型的共鳴腔在具體的聲音共振過程中,即使是單獨的人類個體在具體音色上也會存在相應的差異,例如頭腔共鳴后發出的音色較為明亮且富有金屬色彩、口腔共鳴后發出的音色較為清晰且更加直觀、胸腔共鳴后發出的音色雄渾有力等。
3.吐字因素。聲樂藝術作為一項直接運用語言與音樂來共同表達其韻律節奏、思想感情、藝術形象的藝術形式,演唱者吐字的清晰與否也是影響其音色美學特質的一項重要因素。可以說,演唱者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必然要保持全程的清晰吐字,避免吐字不清導致觀眾無法聽清當前聲樂演唱的內容、無法抓取當前聲樂演唱的重點無法體會當前聲樂演唱的魅力。尤其是當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演唱者其本身在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均有獨屬于自己的聲音唱法,部分聲樂藝術在表演時甚至將相,應的吐字方法作為自身演奏的一項鮮明標志和藝術形式來充分展現,對表達演唱者的音色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三、音色在聲樂演唱中的美學表達
1.音色對人物形象的有效塑造。音色在具體聲樂演唱中能夠充分的表達出演唱者的多項生理信息與藝術信息,因此觀眾能夠根據演唱者自身的音色來分析當前演唱內容所對應的情感色彩,例如爽朗的音色能夠反映出較為興奮的情感形象、奔放的音色能夠反映出較為激動的情緒形象等。上述情緒形象的反映對于幫助演唱者構建聲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積極作用,是體現聲樂演唱美學特質的一項重要內容。
2.音色對作品風格的有效展現。不同的聲樂作品其在具體的風格上也存在相應的差異,音色作為凸顯其中風格差異的一項重要因素對表現不同風格的聲樂表演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例如歌頌類型的聲樂作品其曲調往往以抒情為主,此時要求演唱者具備深厚豐富、明朗寬廣的音色,鄉土類型的聲樂作品其曲調往往以質樸敘事為主,此時要求演唱者具備爽朗質樸、自由明亮的音色。因此不同的音色,對反映作品的特有風格具有積極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音色作為聲樂演唱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關鍵性因素,不同音色的差異對于反映聲樂風格的差異具有積極作用,同時對于表現聲樂演唱中的人物形象、情緒表達、作品風格等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羅婷婷.音色在聲樂演唱中的美學特質[J].黃河之聲,2016(05).
[2]楊騫.聲樂演唱中音色的美學特質之研究[J].北方音樂,2016(15).
[3]吳志輝.聲樂演唱中音色具有的美學特質解讀[J].中華少年.科學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