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鵬
商要:后現代戲劇作為戲劇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看出是與傳統戲劇大不相同的,本文根據對于兩者對于戲劇的結構,以及人物塑造和矛盾沖突的產生與發展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后現代思想進入中國之后對戲劇產生的影響讓一系列的優秀先鋒劇產生,本文將以典型的傳統戲劇與后現代影響下的戲劇做具體的對比。
關鍵詞:后現代戲劇;傳統戲劇:后現代主義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133-01
一、引言
戲劇的起源來源于古希臘人對于酒神的信奉,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生活幸福的一種祭祀方式。也將這一年之中自己的所見所聞傳傳達給周圍的人,但是單純的講述不能夠很明確很快捷的表達所見所聞,于是人們選擇了更加淺顯易懂的方式,從而就形成了對話式的戲劇形式。話劇慢慢的演化而來,但是話劇在中國的興起時間與歐洲不同,時間相對較短,后期歐洲的一些文明戲首次進入中國。隨著時代的改變,經濟的快速發展后,大量新潮的西方思潮快速的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對于這個年代的中國,人產生了非常深刻地影響。
每一種戲劇形式都有自己不同的藝術特點,而后現代主義戲劇它的主要藝術特點就是反傳統戲劇。那這里就要提一下傳統戲劇,傳統戲劇的要求要有合理的解構、優秀的語言、情節要連貫,符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提出的三一律的原則。甚至在這之上還要增加一下中國傳統戲劇的獨特審美。整個作品不需要一定完整的情節,甚至是支離破碎的故事情節來完成整個戲劇作品,而且非常善于用一些意象,隱喻等手法去表達戲劇主題。
新的戲劇形式的到來導致出現了很多的新穎的的話劇,但是并不是每一個戲劇的作品都是那么的盡如人意,這就是為什么在現在的今天我們留下的優秀的小劇場話劇先鋒劇并不是很多,現在依舊是以傳統戲劇為多。剛開始的先鋒戲劇形式還不夠成熟,有很多部小劇場話劇開始自稱先鋒劇,混跡在先鋒劇作品之中。
二、傳統戲劇與后現代主義戲劇的結構
我們不難發現,在傳統戲劇代表《日出》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劇作家導演以規整的方式一步步推進最后達到了戲劇的整體的高潮。《日出》的特點是環環相扣的,首先從結構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每一幕的劃分都非常的完整,并且在戲劇結構上也沒有問題,但是我們再反觀后現代主義的戲劇作品,和傳統的戲劇不同,我們時常感到看起來不如傳統戲劇那樣,傳統戲劇相對容易理解故事情節與內容,但是后現代主義戲劇相比而言更愿意采用一些意象去闡述所要表達的思想,所以情節可能是碎片式的,是不符合三一律的。后現代主義戲劇在表達情節上并非是最擅長的,因為后現代主義戲劇家在這個時期注重的關鍵點并不在此,而是希望更多的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用豐富細膩的人物內心體驗去表達整個作品的具體思想。我國的后現代戲劇作品在這種外來思想的深刻影響下,深刻地剖析人物的內心,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思凡》也多用一些獨白形式關注人物內心世界,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則更好的能夠體現人物內心,從而以另外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去表現整個戲劇作品的中心主旨。三、傳統戲劇與后現代主義戲劇的矛盾沖突
傳統戲劇就是非常的尊重三一律的創作手段,整一的懸念的設置。矛盾通過情節的步步推進然后慢慢的顯現出來,最終通過語言,行動將矛盾激化,最后達到戲劇高潮。《日出》就是一部這樣的戲劇,規定情境對于之后人物的命運的影響以及如何解決就是傳統戲劇的特點。后現代主義戲劇相比而言就缺少了戲劇上的一些邏輯性,并不像是傳統戲劇那么整齊,矛盾沖突也不是一定要有具體的情節鋪墊。
四、傳統戲劇與后現代主義戲劇的人物塑造
傳統戲劇就像是素描,對于人物的細枝末節的描寫都非常仔細,他是寫實的,要求真實感。就比如《日出》中的方達生給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后現代主義注重的是意象感的描繪。我認為雖然后現代主義戲劇來到中國的時間較為靠晚,但是傳統戲劇的人物塑造是建立在后現代主義戲劇人物塑造的基礎上的。后現代主義戲劇并不是很注重對于人物外在形象的處理,而是更加的在意對于一個人物他的內心世界的塑造。但是內心世界的極度豐富會給觀眾更加深刻的代入感并且讓觀眾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從不同的角度給與觀眾真實感受。
五、結語
不管是哪一種戲劇形式,好的戲劇作品想要抓人眼球都需要好的故事。不同類型的作品故事內容不盡相同,講講述方法也是如此的,但是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戲劇作品。如今有一些劇團一味地追求觀眾的追捧而忽視了戲劇在藝術上的考量,個人認為非常之不可取,還有一部分人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創新,追求所謂的先鋒形式,其實只是做到了碎片內容的堆砌,并沒有給觀眾帶來美的感受以及藝術思考,個人認為這是失敗的。戲劇作品的形式并不是判斷一個戲劇作品是否優秀的標準,真正能夠給觀眾帶來好的藝術享受,或者能夠讓觀眾在觀看戲劇作品之后產生共鳴,這樣才是好的戲劇。
參考文獻:
[1]亓萌萌.《試論傳統戲劇與后現代主義戲劇的異同——《雷雨》與《戀愛中的犀牛》之比較》[J].戲劇之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