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輝


摘要:1972年,年僅23歲的潘嘉俊創作《我是海燕》。這件幅經典之作,形象地展現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中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筆者從《我是海燕》的畫面、創作、傳播、影響、意義等多方面進行分析,闡述美術家在歷史題材美術創作,懷著時代情懷,依靠自身對史實的理解、掌握與沉淀,通過個性化的藝術創作,展現歷史.題材的本質精神。
關鍵詞:美術創作;《我是海燕》;潘嘉俊;時代情懷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148-03
一、前言
在美術創作中,時代情懷是一個探究生命意義的人文話題,向上可對民族之史的進行追本溯源,向下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進行感懷抒發。時代情懷是各國人民基于對祖國的時代、國情、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認知與理解,逐漸沉淀而成的一系列主人翁的歸屬感、責任感與自豪感。所以藝術家不能機械地描繪一個歷史場景,而是需要懷著時代情懷,依靠自身對史實的理解、掌握與沉淀,通過個性化的藝術創作,展現歷史題材的本質精神。
二、作品的創作
潘嘉俊的油畫《我是海燕》是我們廣東美術館的重要館藏作品之一,正好體現這一本質精神。作品向廣大觀者展示一位女性通訊員兵在狂風暴雨之中,攀爬在高聳電線桿,搶修海島通訊線路的動人情景。在作品的畫面里,遠處的天空烏云密布,暴雨傾盆而下。在電線桿上的女戰士,毫不畏懼,緊急中搶修通訊線路,并響亮地通話中。狂風中飛舞的軍用雨衣,如何展翅高飛的一雙翅膀,襯托著女戰士矯健的身影,猶如高爾基筆下那我們熟悉的勇敢搏擊風雨的海燕。這件作品在繪畫技巧上滲進了藝術家崇尚的“冷灰色調”,向觀者展現那讓人感到無比恐懼的雷電閃光、陰暗天色與傾注暴雨,襯托出在暴風雨中檢修通訊線路的女通訊兵鎮定自若的自信神情、高度負責的工作精神與勇敢樂觀的革命情懷。“我是海燕”,既是當時海島通訊兵的聯絡暗號,又有女戰士如同狂風暴雨中海燕搏擊的寓意。
當時,作者潘嘉俊是工程兵建筑第225團的戰士,曾在湖南某部隊從事美術編輯與美術創作。潘嘉俊在創作中經過多次修改,把自己的生命體驗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真誠地謳歌社會,情真意切。這件經典作品道出了藝術的真諦——藝術的本質是熱愛生活。1971年9月,潘嘉俊隨著廣州軍區“海上軍需服務隊”,深入萬山群島體驗生活,尋找創作素材。萬山群島,位于珠江口正南方,是廣州出海航道必經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萬山群島上,潘嘉俊經常看到的不是戰場上槍林彈雨,而是在狂風暴雨中通訊戰士搶修通訊線路,保護線路的暢通的種種情景。于是,他產生了一種要刻畫海島戰士的沖動。在創作中,剛開始的草圖描述兩位維護工程兵在海邊礁石上與狂風惡浪搏斗,緊急搶修電纜的情景。但是這張草圖不被美術學習班的專家認可。因為戰士蹲在礁石旁邊修電纜,拔著長長的,如同蟒蛇一般的電纜,廣大群眾對此應該沒法理解。(如圖1所示)
后來,潘嘉俊順著“電話線路”,開始新的構思。受到高爾基散文《海燕》中的“像黑色的閃電掠過海面,海燕驕傲地呼喊著,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啟發后,年輕的潘嘉俊借用了家喻戶曉的"海燕”文學形象,希望塑造出一種如同海燕般拼搏的精神。經過幾次討論修改,潘嘉俊把原來的橫構圖改成豎構圖,把人物形象改為一個女通訊兵在狂風暴雨中攀登電桿接線路。另外,他還特意將視平線壓低,以突出女兵“凌空而飛”的感覺。為了更貼近實際,潘嘉俊借來通訊兵用的工具參照寫生,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甚至,為了彰顯女兵在黑暗風雨中的高光面,潘嘉俊親自上場,在寒冷的秋冬季節里往自己身上一遍遍地潑水,請別人為他拍照,認真參考照片才將畫面的種種細節確定下來。(如圖2所示)
三、作品的傳播
《我是海燕》是一件深受群眾喜愛,被大量刊登、出版和發行的作品。1972年,《我是海燕》創作完成后,就被選送至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和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的全軍美術作品展。這幅作品展出后,很快還被《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等重大媒體登載傳播,并被相關出版社印制數量巨大的海報在全國范圍出版發行,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對社會各界有著深刻的影響。
潘嘉俊創作的女通訊兵,勇敢,堅毅,樂觀,充滿了獨特的女性魅力,鮮明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女性審美觀。從作品廣泛流傳的情況,也可以想像一代中國女性或多或少從中受到影響。1949年以前,這樣的形象對中國男性來說,可能是難以接受,而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不愛紅妝愛武裝則是革命浪漫主義的現實體現。人們已習以為常地將崇高的社會理想、緊迫的國際形勢與著裝時尚融為一體。1973年3月8日國際國際婦女節,我國發行了一套編號為63-65的《中國婦女》郵箱。郵票選取了楊之光《礦工新兵》中的女礦工、湯小銘《女委員》和《我是海燕》中的解放軍女通訊兵,表現了1949年以后中國婦女在各項領域占有重要的位置,撐起“半邊天”。出名后,全國的來信雪片般飛來,有向他傾訴衷腸的,也有表達對“海燕”的相思的。潘嘉俊并沒有刻意描繪性感,卻以藝術家的敏銳,為那個時代提供了一個全民朝思暮想的女性形象。
另外,全國各地的很多報刊、雜志也相繼刊載或發表評論介紹。當年,中央電視臺和八一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的《部隊生活簡報》還向全國特別介紹了潘嘉俊與《我是海燕》。后來,《我是海燕》還被送至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展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版的大型歷史資料圖冊《新中國大博覽》和<20世紀中國全紀錄》也收錄了該作品。2004年10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亞洲史》,把《我是海燕》作為插圖以印證毛主席的名句“婦女能頂半邊天”。海外著作《Billions)在研究亞洲問題的相關文章中也以該作品為插圖。
四、作品的意義
《我是海燕》通過各種方式,激勵和鼓舞了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中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一些部隊戰士、上山下鄉知青把這幅作品的海報粘貼在剪報或日記本上。甚至,有些女話務后把這幅畫的印刷品掛在電話班的機房里,與戰友們互勉。例如,抗日名將吉鴻昌將軍的外孫鄭吉安,就非常喜歡這幅畫,她激勵自己學習“海燕”不畏困難到艱苦環境接受鍛煉。垢來,《我是海燕》還被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和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改編成聲小組唱和舞蹈節目。1977年,著名謝晉執導的電影《青春》上映,其中陳沖飾演的女話務后如何《我是海燕》般,在狂風暴雨中搶修通訊線路,發出“我是海燕”的吶喊,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②
迄今為止,《我是海燕》仍是廣東美術館展出率最高的作品之一。近幾年來,這作品多次在廣東省及全國的重大展覽展出,例如:2005年“毛澤東時代美術(1942-1976)文獻展”、2011年“光輝歷程,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2012年“延安走來——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美術作品展”、2012年“大道之行——廣東美術館館藏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展”,2013年“風·雅·頌——廣東美術館開館15周年館藏精品展”,2016“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廣東省美術與書法作品展”,2017年“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北京站與廣東站),2017年“追遠歷新——廣東美術館建館二十周年作品展”,2019年10月舉行的“偉大歷程壯麗畫卷——慶祝中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在分享會,潘嘉俊曾說過:我認為當初將作品捐贈給廣東美術館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廣東美術館不僅將作品保管保護得很好,而且還經常拿出來展覽。我給自己的作品找了個好婆家!”
在創作過程中,潘嘉俊把屬于特殊年代的年輕人的革命、愛情、情欲、身體的認識,用這張作品聚集起來,鮮活的呈現一種文化狀態。2013年4月23日,潘嘉俊曾在廣東美術館的分享會上給廣大觀眾,講述“海燕”背后的故事。當時,潘嘉俊曾經坦言,創作的時候確實想不到《我是海燕》會引起這么大的共鳴,這也驅使他不斷地思考當時的時代情懷。@美術創作和一切藝術創作都一樣,來源于生活,是有生活的根基,藝術總是離不開它那個時代的。如何在貼合意識形態的框架下,體現美術和生活的真善美,追求自身的時代情懷,成為了廣大美術家們長期以來思考的命題。以《我是海燕》為代表的這一時期的廣東美術佳作數量繁多,給了我們參考的答案。例如,梁照堂、李醒韜的《我愛萬泉河》(1972年)、林豐俗的《公社假日》(1972年)、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1972年)、李仁杰《點點滴滴記心頭》(1974年)、伍啟中的《心潮逐浪高》(1974年)等。
在1966年到1976年這一特殊時期,當由意識形態所催生的“紅光亮、高大全”的繪畫風格影響著我國美術界之時,廣東美術家卻可以選擇獨辟蹊徑,用清新自然的藝術語言與充滿生活氣息的筆觸,展現他們的歷史情況,從而引來了產生強烈反響的獨特視角。從星火燎原館的開放再到周恩來總理關懷下廣交會的特殊對外宣傳要求,讓廣東美術家可能擁有一個相對寬松的創作環境。他們以無緣充沛的創作熱情,創造出一種既反映時代風尚又充滿清新自然的生活氣息的質樸畫風。6這些藝術家筆下的人物形象十分鮮活而語言多元,歷史敘事宏大卻不說教,深刻反映他們關注歷史的廣度、深度,以及深沉的時代情懷。
注釋:
①明鳳.《我是海燕》創作背后的故事[J].文藝生活,2013(04):
207-207.
②明鳳.《我是海燕》創作背后的故事[J].文藝生活,2013(40):207-207.
③廣東美術館官網:[展廳揭秘之三]潘嘉俊和《我是海燕》背后的故事http://www.gdmoa.org/MediaCenter/News/2014/201612/t20161202_336.shtml
④雅昌視頻:學術座談會一《海燕背后的故事》https://video.
artron.net/c322.html
⑤黃志堅.以圖證史:“甲午·甲午”畫卷中的百年變遷[J].文化月刊,2014(29):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