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炳豪
摘要:山水寫生是中國繪畫當中非常重要的藝術表達方式,是藝術家抒發情感和觀念的重要途徑。贛北皖南山水在中國自然地理當中具有非常獨特的特點,無論是粉墻黛瓦的馬頭墻還是巍然屹立的山脈,都構成了這片地域的地理特點。對贛北皖南山水進行寫生,可以非常獨特地呈現這片地域的藝術特色,并能夠將豐富的寫生技法與地域風貌進行藝術化的融。
關鍵詞:贛北;皖南;山水寫生;技法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154-02
一、概述
山水寫生是學習中國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9年10月,本人對贛北婺源和皖南屏山進行了山水寫生。這兩地山清水秀,古民居眾多且均掩映于青山綠水之中,更有歷史厚重感的婺源徽州古民居以及粉墻黛瓦的馬頭墻等。這些景觀是這里的獨具的特色,也是廣大國畫寫生者的駐足之地。此次山水寫生是將自己所學的理論付諸于實踐的過程。主要圍繞南方的植被、建筑、山川河流以及人文進行山水繪畫寫生,學習山水畫不同的技法表現,探究了南北方不同繪畫元素差異,領略南方自然的氣韻。在此次寫生下來,我也被贛北皖南的自然風光所折服,從而學習到了更多的山水寫生方法,同時也感受到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博大精深。
二、“山水寫生”的概念分析
藝術源于生活,山水寫生的過程是“外師造化”的過程,是每一個繪畫者須經歷的。歷史上的山水大家從趨成熟的隋、唐、五代、北宋至今無不是從師造化中得來,五代時期北方山水畫的代表荊浩、關仝擅長表現北方的石質、山岳,畫法頓挫線條較為明顯,其畫風雄偉剛健。而同在這一時期的南方山水畫代表董源和巨然,其代表作中多表現江南丘陵地勢平緩,鄉間多雜樹,灌木從生,并不突出外輪廓線,顯示的是一種抒情的優美。到元代的黃庭堅,米芾到現在的黃賓虹,李可染……無不都是從寫生中學習長期深入自然進行探究,結合自己的所學的理論知識,選擇不同風格的類型,發揮其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傳達出作者真實的感情。山水寫生同時也是為今后山水創作積累材”目視心記”的一個過程。
三、贛北、皖南山水的特點
贛北、皖南從地理位置上就獨具一格,位于皖、浙、贛交界處,田間有村,村后有山,山上有樹,即便到了秋季仍然茂密如因,村前有水水倚田園,有著粉墻黛瓦的樸素,青山碧水的清純,田間風格的恬然,儼然一幅舒適清幽的淡墨素描,天人合一的山水畫卷。從江西婺源再到安徽屏山一路上除了映入眼簾的粉墻黛瓦的馬頭墻,一望無際的“茶海”和巍然屹立的山脈,心中不免產生敬畏之情。在這里沒有大城市的喧囂,馬志遠的詩句小橋流水人家在贛北婺源和安徽屏山表現的淋漓盡致,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的建筑,點綴于山水之間。
馬頭墻,小青瓦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強烈的時代特征,是中華民族南方古韻代代相傳的產物,同時也記錄著江西安徽一帶勞苦人民辛勤耕耘的結果。從外形看便頗具風格,因而是中國江南傳統民居建筑的常用格式之一,曾有“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之說,用以概括明清江南傳統民居建筑,再次讓人感到賞心悅目,此地的建筑特點不得不提,同時這也是畫面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古建筑中運用了木雕,石雕和磚雕三種藝術交相輝映,同時也是徽派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點。
隨著時代的變遷,馬頭墻雖然已經遭到了侵蝕和風化,但仍展現出了南方民族特點,令人嘆為觀止,不曾磨滅的是寫滿滄桑的百年建筑及所蘊藏的淵源流傳的歷史故事。
四、贛北皖南山水寫生中的筆墨技法運用
山水寫生的第一步便是構圖合理的搭配,古人謝赫早在《六法論》中提到“經營位置”,正是對所見物體的合理安排,經營位置要對畫面有一定的把控,整合同時要對眼前所見的事物進行取舍,切忌面面俱到,更不能照搬,應使畫面錯落有致,富有節奏感。在婺源的寫生季節,正值秋季,南方濕潤的氣候,使得樹木仍然十分茂密,不同的植被特征是整幅畫面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更具有亮點之處。馬頭白房讓人見到便可以聯想到是南方皖贛之處,同時也是畫面中不可替代的元素。在用筆用墨的環節,老師也對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和示范,得山之骨,與山傳神是畫山的規律,與畫水畫木不同,其中對于墨色的表達應該做到筆筆有出處,干、濕、濃、淡,皴、擦、點、染掌握的也有所不同,這樣傳達出來的畫面效果,有濕與干的交融,濃與淡的對比,實與虛的交錯。其畫者用筆的筆觸在畫面中所傳達的也是淋漓盡致。在婺源山水畫繪畫的過程中,我還掌握了古代王維,張噪等所涉及到的“破墨法”。在生宣紙上的繪畫避免不了的是跑墨,而潑墨法正是在當前一筆墨色未干之際,或以干透又畫上另一筆沒色,從而傳達出墨色干濕濃淡,相互滲透,渾然交融的效果,使畫面極具有穿透力。對于山川的刻畫是山水寫生中極具精彩的地方,從五代時期的董源和巨然在其作品中就有所體現,南方的山嶺不像太行山脈,沒有山勢的峻險,多的是山勢平緩,山間多雜樹,灌木叢生,山下平沙淺渚,并不突出山石的外輪廓,顯示一種抒情性的優美,近中遠三個空間表現的自然得體。對于樹木的刻畫不同植被應體現出不同的特征,或松樹或柏樹……對于樹葉枝干的繪畫,也應有取有舍,有節奏,有變化,在用筆上也要追求不同皴、擦、點染個有所涉及。
在安徽,安徽屏山的繪畫過程中,極具特點的是:屏山氣候多變的環境,上午也許晴空萬里,到了下午便可能是陰雨連綿,這對于生宣紙上的墨色掌握更有一定的難度,但這也并非壞事,水和墨和雨氣在生宣紙上的完美交融會給人不一樣的感受。破墨法的運用在安徽寫生的過程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在安徽寫生的寫生過程中目視“目視心記”是十分關鍵的。對于多變的屏山煙霧朦朧,若隱若現,畫面中很多事物都需要自己用心去記,在記憶中想象加工,理解概括和感性的抒發相結合,從而達到想要的畫面效果。在屏山與婺源的畫面中對比,不難發現,婺源的山體外輪廓較為明顯,畫面上依然可以見到畫的長松、巨石、飛泉,而安徽,并不突出外輪廓線的,多為淡墨一筆帶過,這與兩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息息相關。在安徽的寫生過程中,對于筆法我也有所學習。在山水臨摹階段,我只是照搬古人,對于筆法的學習堪稱模糊,但在此次山水寫生的過程中,與老師學習了兩側沾墨法,其方法是在筆頭的兩端沾墨畫出兩層的墨色,使墨色更加豐富,并在選筆上也做了考究,對于大筆小筆的選用都有所涉獵,羊毫毛筆的吸水性比較強,適合畫陰雨連綿的山川河流或是點綴樹葉,另外對于羊毫的水分把控是關鍵,水分不宜過大。而狼毫毛筆的吸水性較弱,適合畫一些樹木的枝干,傳達出挺拔直立的效果。
五、結語
為期十幾天的山水寫生,雖說不長,但山水寫生的過程對水墨山水的學習卻是終身持久的事,南方不一樣的秋韻,給予我們不一樣的感觸,我們感慨大自然,領略古人對山水的繪畫精神,從而進一步加強自己對山水畫的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寫生,藝術源于生活,將自己的所學理論知識和所見的自然景象相結合,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進行加工概括,從而傳達一幅精彩的畫面,是我們矢志不渝的追求。
參考文獻:
[1]丁厚祥.應之于目會之于心——山水寫生隨札[J].文藝研究,2006(03).
[2]沈詩.安徽屏山傳統村落民居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3]范進軍.技法的不斷創新實踐的成功探索——評蘇廠元先生的《寫意山水畫寫生技巧研究》[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
[4]黃勤.山水畫寫生當中的物理和畫理[J].美術文獻,2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