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玲
摘要:為全面了解煙臺市企業創新活動的總體規模和分布情況,從整體上分析企業的創新能力,按照國家統計局企業創新調查制度的統一要求,對2018年規上企業創新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文章立足企業產品創新、營銷創新、創新研發費用、創新合作等多方面分析企業創新情況,面對企業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企業創新;調查報告
本次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的基本情況,創新活動類型、創新合作、創新阻礙因素、知識產權及相關情況,創新成效、創新政策及政策需求、企業創新發展戰略及其他相關情況。
創新調查對象:規模以上工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企業,特、一、二級總承包、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企業,規模以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企業。
2018年煙臺市規上企業創新調查共涉及法人單位4 026家,按行業分類,工業企業2 176個,占54.05%,建筑業378個,占9.39%,服務業企業1 472個,占36.56%;按經濟類型分類,內資企業3 495個,占86.81%,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46個,占3.63%,外商投資企業385個,占9.56%;按企業規模分類,大型企業128個,占3.81%,中型企業742個,占18.43%,小型企業1 357個,占33.71%,微型企業1 799個占44.68%。
一、調查主要結果
2018年,煙臺市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1 663家,創新率為41.31%,比去年提高3.13個百分點;成功實現創新的企業1 598家,占開展創新活動企業96.09%,比去年提高5.80個百分點。從行業分布看,工業企業開展創新活動1 147家,創新率為52.71%,比去年提高3.32個百分點;建筑業企業開展創新活動86家,創新率為22.75%,比去年下降5.11個百分點;服務業企業開展創新活動430家,創新率29.21%,比去年提高3.41個百分點。
(一)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情況
從產品創新與工藝創新來看,開展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企業964家,占全部企業23.94%,比去年提高2.88個百分點。實現產品或工藝創新企業860家,占全部企業21.36%,比去年提高6.30個百分點;其中,實現產品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15.25%,實現工藝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17.61%,有正在進行或中止的創新活動企業占全部企業16.69%,分別比去年提高4.32、5.19和3.66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在開展了產品或工藝創新活動的企業中,工業有762家,占工業企業35.02%,比去年提高2.30個百分點;建筑業有44家,占建筑業企業11.64%,比去年下降0.89個百分點;服務業158家,占服務業企業10.73%,比去年提高3.00個百分點。在實現產品或工藝創新的企業中,工業占全部企業22.70%,建筑業占全部企業5.56%,服務業占全部企業6.73%。
(二)組織創新和營銷創新情況
從組織(管理)創新與營銷創新來看,有組織(管理)創新或營銷創新企業1 325家,占全部企業32.91%,比去年提高2.89個百分點。其中,有組織(管理)創新的企業1 091家,占全部企業27.10%,有營銷創新的企業866家,占全部企業21.51%,同時實現組織和營銷創新的企業632家,占全部企業15.70%。
分行業來看,工業中開展了組織(管理)創新與營銷創新活動的企業854家,占全部工業企業39.25%,比去年提高4.51個百分點。建筑業中開展了組織(管理)創新與營銷創新活動的企業70家,占全部建筑業企業18.52%,比去年下降7.94個百分點。服務業中開展了組織(管理)創新與營銷創新活動的企業401家,占全部服務業27.24%。
(三)創新研發和費用情況
從創新活動來看,仍然以內部研發活動為主。有內部R&D的企業655家,占全部企業16.27%;有外部R&D的企業103家,占全部企業2.56%,分別比去年提高2.33和0.2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有內部R&D和外部R&D的企業分別為638和98家。
從創新費用來看,2018年企業投入的創新費用200.43億元,比去年減少12.22億元。其中內部R&D活動經費支出占創新費用88.44%,外部R&D活動經費支出占創新費用2.48%,分別比去年提高2.15和1.25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費用支出合計182.23億元,戶均研發費用為837.45萬元。
(四)創新合作和產出情況
從創新合作來看,開展創新合作企業646家,占有創新活動的企業38.85%,比去年提高5.82個百分點,其中與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215家,與研究機構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144家,分別占合作創新企業33.28%和22.29%。分行業來看,工業開展創新合作的企業有505家,建筑業有31家,服務業有110家,分別占開展創新合作企業78.17%、4.80%、17.03%。
2018年,調查企業共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 956.1億元,占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14.6%。申請專利的企業296家,申請注冊商標的企業407家,申請版權登記的企業85家,形成了國家或行業技術標準的企業231家,對技術秘密進行內部保護的企業526家,應用了難以復制的復雜技術的企業79家,發揮了時間上的先發優勢的企業985家,分別占調查企業的7.35%、11.67%、2.11%、5.74%、13.07%、1.96%、24.47%。
(五)創新活動的分布情況
在四種創新形式中,實現組織(管理)創新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最高,占27.10%,其次是實現營銷創新的企業和實現工藝創新的企業,分別占21.51%、17.61%,最低的是實現產品創新的企業,占比15.25%。
在開展創新活動的工業企業中,制造業一行獨大,企業占比達到93.29%。在調查的29個制造業行業大類中,高新技術制造業表現出較高的創新活躍度。調查結果顯示,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創新率為88.46%,醫藥制造業的創新率為80%,分別居第一位、第二位。
二、創新調查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企業創新活動行業分布差異大,IT產業的創新率偏低
工業企業的三個門類中,采礦業的創新率為66.18%,制造業的創新率為52.8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創新率為37.18%。采礦業的創新率最高,比制造業高出13.32個百分點,比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高出29個百分點。
IT作為新興產業,在煙臺市的創新率偏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創新率為56.96%,在制造業中排第十位,比濟南低26.37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創新率為54.55%,比濟南低16.36個百分點。
(二)創新缺乏核心競爭力
調查結果顯示,煙臺市企業組織、營銷創新明顯多于產品、工藝創新,有組織或營銷創新的企業占開展創新活動企業的比重為79.68%,有產品或工藝創新的企業占比為57.97%。創新層次較低也與煙臺市基礎研究能力偏弱有關,2018年,煙臺市基礎研究支出占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的1.10%,與此相對應,應用方面的試驗發展支出占比則為95.59%。部分企業更愿意在風險小、難度低、技術附加值少的環節進行創新,而對能在國際領先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較為薄弱。
(三)優惠政策落地效果不明顯
調查結果顯示:被問及的創新相關11項政策中,有創新活動但未享受科技創新免征進口關稅政策的企業占68.27%,未享受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收入免征增值稅和技術轉讓減免所得稅優惠政策占65.68%,未享受研發專用儀器設備加速折舊政策占61.75%,未享受雙創政策占53.44%,未享受金融支持政策占54.12%。
被問及政策效果不明顯的原因,認為“不具備享受資格”的原因比例最高,此類原因在各項政策中占比72.26—84.67%不等。認為“不知道此政策”原因的企業位列第二,仍有部分企業認為“政策吸引力不足、辦理手續繁瑣、政府部門執行力不夠”等。
三、對企業創新活動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創新投入,拓寬創新資金來源
創新投入是影響企業創新潛力的重要因素。一是政府部門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提高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強度意愿。二是通過建立企業創新資質評定體系、規范創新資金使用方法、保護創新資金安全等方式,消除資金恐慌,引導各方資金積極參與企業創新活動,拓寬企業創新資金來源。
(二)構建創新平臺,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
政府要在企業產學研合作中發揮好橋梁作用,積極為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提供良好條件。一是政府部門要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創新合作,利用“人才共濟、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模式,整合各方創新資源,為企業創新合作提供有效信息。二是加大引進高層次人才力度,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吸引各類人才來煙臺企業工作;健全人才培養制度,通過產學研、項目開發等方式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人才培養。
(三)加大宣傳力度,做好政策解讀服務
針對7成以上企業不具備享受該政策的資格問題,相關政府部門要相互協調、共同努力,將國家、省、市對企業的各項稅收減免優惠政策落到實處,一是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確保企業能夠及時了解相關政策及實施細則,提高企業領導者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二是做好政策落地服務工作,為企業創新營造可持續的良好外部環境,擴大政策的受益面,讓更多的企業享受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趙琳.遼寧地區中小企業創新績效關鍵影響因素的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碩士論文,2016,12.
[2]賈榮言.河北省企業創新發展狀況研究[J].河北企業,2016(8).
[3]全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課題組.我國高技術企業創新狀況分析——2014年全國企業創新調查資料開發系列分析報告之六[J].調研世界,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