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曦
摘要:古箏是我國的代表性傳統音樂,近年來我國對傳統音樂教學和傳承進行了高度的關注和重視。本文分析了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意義,并立足于當前高職院校的古箏教學環境和古箏教學現狀,提出了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對策,希望能夠進一步深化古箏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古箏教學;情景構建;活動交流;綜合考評
中圖分類號:J632.32-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217-01
一、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意義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之一,既擅長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抒發氣貫長虹的豪情,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生秒人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等生動詩句描繪古箏藝術所達到的令人神馳的境界。在我國文化藝術的傳承背景下,音樂界人士和我國的相關研究人員進行了古箏流派的劃分,主要分為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陜西箏等,不同的古箏流派也具有著獨特的音樂特色。在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是將古箏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和高超技術進行全面傳承的有效渠道,同時,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交融也體現了深度教學的先進理念,有助于高職院校學生對古箏建立濃厚的情感,實現古箏文化的廣泛傳播。
二、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對策
(一)情景構建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人們對藝術的向往也與日俱增,古箏教學已經成為了我國藝術教學中的重點,在古箏教學中實現“音樂”與“技術”的充分交融,將進一步展現古箏的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掌握古箏的學習精髓。可以通過情景構建的方式為學生營造“音樂”與“技術”的交融氛圍。在古箏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正式教學前進行古箏音樂鑒賞,以《漁舟唱晚》為例,《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展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在鑒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技術”和“音樂”兩個方面進行。就“技術”而言,《漁舟唱晚》的第一段是悠揚如歌,平穩流暢的抒情性樂段,主要運用了古箏傳統的吟、揉、按.顫等手法;而在“音樂”上,教師則可讓學生對《漁舟唱晚》不同演奏技術表現出的不同音樂特色進行深度感知,幫助學生實現“音樂”與“技術”的融合。
(二)活動交流
古箏教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操作性較高的課程。在高職院校的古箏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地組織學生進行活動交流,在活動交流中深切感知古箏“音樂”與“技術”的交融規律。教師可以以《開煽窗》潮州輕六調樂曲演奏為活動主題,讓班級內的學生通過演奏活動對《開煽窗》中561235為骨干音的樂曲節奏進行掌握,通過熟練運用勾、托等演奏技術,使大拇指和中指習慣于勾和托的空間距離,在中指彈勾之后,自然的演奏出托的配合音,從而讓學生深入感知在古箏演奏時使用不同技巧所產生的不同音樂效果。教師通過積極組織教育活動,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將古箏“音樂”與“技術”進行融合的求勝心,實現“技術”和“音樂”韻律的有效融合,呈現優良的演奏效果。
(三)綜合考評
高職院校進行的古箏音樂教育教學,是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承,對古典音樂文化進行了廣泛傳播。在古箏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讓學生實現“音樂”與“技術”的交融,可以采用綜合考評的方式,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精準定位。在古箏教學的撮、劈與顫音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實際的教學演示,讓學生掌握撮、劈與顫音的主要手法,例如,在顫音學習時,主要以左手顫弦,手指并攏,自然彎曲,松肩虛腋,平手腕,以食、兩指指尖為支點,放在離馬子約10-16厘米處,然后上下輕輕顫動,起到延長美化樂音的作用。在教學演示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花非花》和《邱芙蓉》的課后練習,并在練習過程中對學生的整體演奏效果加以精準點評,從“音樂”和“技巧”兩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古箏演奏理念和古箏學習思維。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演奏效果進行綜合點評,能夠幫助學生清晰認識個人在古箏演奏中的水平,從而明確個人的學習方向,有助于學習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在不斷練習中滿足古箏學習中將“音樂”和“技巧”進行合理融合的要求。
三、結語
總而言之,古箏作為我國最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之一,在我國音樂文化傳承體系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位置,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可以通過情景構建、活動交流、綜合考評來實現,體現了我國高職教育人員的“工匠”教育精神,有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深度傳承。
★基金項目:安徽省職業與成人教育協會2019年度教育科研規劃課題:職業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研究,項目編號:Azcj150.
參考文獻:
[1]張志塹.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問題探討[J].北方音樂,2019(08).
[2]胥力文.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J].北方音樂,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