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麗
摘要: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卻以新冠肺炎開啟。雖然疫情來勢洶洶,席卷全球,但我們在黨中央強有力的帶領和指導下,上下一心、守望相助,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的學生在歷經長達3個多月的居家煎熬,經過了疫情的嚴峻考驗,經受了長達10周左右的網課在線學習挑戰,終于迎來了返校復課。
關鍵詞:特殊時期;小學生;返校復課;心理疏導
學生們返校復課了,但疫情把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節奏被打亂了。通過返校復課前一周學校對全校學生進行的網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和返校復課一周后教師們的觀察、調查結果來看:要返校復課了,部分學生會感到緊張、害怕、焦慮。一方面擔憂疫情的發展,害怕自己被感染。一方面擔憂自己的學業。擔心自己“網課”沒學好,一回校,考試怎么辦?考不好,怎么辦?那么我們教師作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者與保護者,應該怎樣引導他們在面對挫折與困難時保持樂觀、堅強、自信、獨立思考的心理素質與生活狀態,讓孩子們在返校復課后能夠快速調整心態,盡快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呢?
一、科學應對,轉變教育觀念,創造良好學習環境
學生返校復課后,我們教師一方面要嚴格按照疫情防控方案要求學生遵守相關規定,提醒學生做好疫情的防疫、防護,注意正常作息,保證飲食和睡眠,戴口罩、勤洗手,切斷傳播途徑的工作外。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針對學生們進行心理疏導。比如:
(一)上好返校復學第一課
首先,課程的第一個環節:根據小學生好動的年齡特點,一開始上課就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根據返校后自己的心理感受跟著老師做“身體操”——聳聳肩、搖搖頭、跺跺腳,放松一下心情,減輕一下壓力,(如:開學了,你的精神狀態怎么樣?A.很好--聳聳肩B.一般——搖搖頭C.很差——跺跺腳)然后告訴孩子們不用擔心疫情,相信我們的祖國,自覺做好防護就行,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功課,相信自己、相信老師,盡力就好。課程的第二個環節:設計一些返校復課后學生們有可能出現的案例,讓學生看案例,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存在這些情況?應該怎么辦?鼓勵學生們暢所欲言,告訴孩子們遇到問題可以尋求朋友、老師、家長的幫助,不要自己一個人承受、憋在心里面。第三個環節:讓學生認識到相關防控規定的必要性,養成遵守防疫要求的自覺性并鼓勵學生們把這節課的方法學以致用,輕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二)合理安排教學,循序漸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給孩子們一個“過渡期”
通過教學密度的調整、不同課程的安排,讓學生在返校后能經過一個比較短的過渡期盡快適應學校生活。由于假期里,我們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孩子們上的都是20分鐘之內的網課,學生們已經習慣了短課學習,一返校復課卻是要上40分鐘的長課,學生們難免會出現走神、疲沓等現象。這需要我們老師正視學生的這些不良情緒,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濃縮、精簡講課內容,老師講少一些,活動設計得多樣性一些,讓孩子們多一些機會走出自己的座位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們也不要過于著急地學生們一返校就進行測試,這樣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我們應調整我們的教學強度,由簡入深,從輕松的學習氛圍慢慢地向緊湊生活節奏過渡,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三)返校復課后,給孩子們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返校后,可以開展一些重大疫情危機下心理調節活動主題班會,讓孩子們講抗疫人物故事,培養學生積極的心態,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增強防疫抗疫的正能量,激發孩子內部學習動機。還可以把課堂文化教育與學生的心理疏導教育融合到一起。比如:可以間隔一、兩天的把學生往常的抄寫作業換成“手抄報”“畫報”等作業,讓孩子們可以與好朋友一起完成、也可以與家長們一起完成,從而促進孩子們的同伴關系、親子關系。
(四)重點排查,開展針對性的精準輔導
返校復課后,我們教師要密切注意,通過班會活動、課堂觀察、談話、問卷、寫悄悄話、班級知心好朋友等全面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況。特殊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如:對曾密切接觸確診或疑似患者的學生,要每天都留意觀察,看是否有過度的恐懼和焦慮反應,或出現神經癥、短暫精神病性障礙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等癥狀,如有發現要及時對其開展危機干預。做到早發現,早干預,耐心與孩子溝通,幫助其盡快擺脫困擾,克服心理障礙,恢復心理健康。還有對個別上課有“多動癥”或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還應家訪,探尋“病因”,開展有針對性的個別心理輔導,為其排憂解難,促其健康成長。
二、家校協作,構建家庭、學校相互溝通的平臺,實現長假與復學的無縫對接
家庭是學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人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意志性格的形成都離不開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與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疫情期間,我們更要家校緊密合作,齊抓共管,實現長假與復學的無縫對接。
(一)告訴家長們要正確對待孩子在疫情期間表現出來的一擔心、焦慮、壓抑等情緒。要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聆聽孩子心聲,告訴孩子,正常的擔心和緊張是有保護作用的,全家人會一起認真做好防護,彼此照顧。從而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也是能表達的;引導孩子認識這是自我保護的反應。
(二)告訴家長們對子女的期望值要與孩子的客觀實際相一致,要不斷根據孩子的變化作出相適應的調整。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最好每天主動學習、不用提醒,自律性特別高,但在當前特殊時期,居家環境中可能只有較少的孩子能做到,如果帶著太高期待,可能會帶來更多沖突。家長可以先換位思考,將對孩子的期待調整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范圍。要把這段時間看做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好機會,不要只看到學習一個方面,也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三)讓家長多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重視家庭環境的舒適和家庭關系的和諧。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以熏陶孩子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使其學習緊張等情緒得到舒緩。
總之,疫情之下,相信國家,相信黨,按照上級的部署做好防護,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家校協作,一定能讓我們的孩子身心健康地度過這一“非常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