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琳
摘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在農村學校,這種現象更甚。因此,本文針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識字教學;錯別字
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識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比松R字聰明始,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階段,學生要認識3000個漢字,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其中在第一學段(1~2年級) ,就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左右,其中800-1000個左右會寫?!弊R字任務之重導致教師一遍一遍反復讓學生認、抄、默,但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在農村學校,這種現象更甚。因此,避免和消滅錯別字,是語文教學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是在小學學習語文的時候就應該注意解決的一個問題。[1]
所謂錯別字,就是錯字和別字的總稱。錯字是指寫得不正確的字,也就是寫的錯字是指寫得不正確的字,也就是寫的字不是字。而別字,則是用其它的字代替應寫的字,這樣的字是字,只是不該用在這個場合。經調查,在小學階段,低年級是錯別字產生的高峰期。某報紙上曾刊登過這樣一條消息:一名四年級小學生一篇600字作文竟有50多個錯別字??梢哉f學生寫錯別字影響了小學生的寫作、交流,也使識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響。
一、錯別字產生的原因
產生錯別字的原因是復雜而多樣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漢字本身的結構特點有關
漢字的數量極其龐大,本身結構復雜?!缎氯A字典》中收字11100個左右,在兩千多個常用漢字中,平均每個字就有11.2筆。再加上漢字的筆畫有橫、豎、撇、捺、挑、折、鉤、點八種,而且不少字形體或偏旁相似,多一筆,少一筆,長一點,短一點,就能寫成不同的字很容易混淆。且同音字很多,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同音字,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現象。同時,有些字本身字體復雜,平時很少使用,因而這些因素常導致錯別字的產生。如“己”和“已”、“衷”和“哀”、“戌”“戍”及“戊”、“恕”和“怒”等。
(二)學生的知覺水平與遷移作用的影響
小學生的知覺準確性不高。他們在識記過程中,往往只能記住字體的粗略輪廓,而對于字體的細微部分觀察卻不仔細。如春天的“春”下面寫成了目字,垂頭喪氣的“喪”多一撇等等。另一方面,遷移作用也是導致錯別字出現的一個原因,遷移作用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前面和后面所學的字互相干擾,從而導致錯誤的發生。
如:學生學習完“我”字之后,再學習“武”字,就會很習慣地在最后多一撇。這些錯誤在小學生的語文作業本上屢見不鮮。
(三)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關
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心智水平發展的階段,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十分有限,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生自控力不強,寫作業時浮躁,做完不檢查,粗枝大葉,急于求成,也是學生寫作業中出現錯別字的另一重要因素。
(四)與教師的重視程度及教學水平有關
一方面,教師對錯別字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教學中,有些教師不重視文字的規范書寫,在教學生識字與寫字過程中求多求快,一節課教習整篇課文的生字,學生接受程度有限。同時,對學生書寫錯別字糾正不及時,訂正不嚴格。另一方面,存在著教師在教學中的方法不當的現象,特別是在農村小學,教師的素質及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單純使用“加一加”、“減一減”等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識字,教法單一,而沒有對漢字追根溯源,針對字理識字。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不解其義,就容易導致書寫錯誤的出現。
(五)與社會和家庭語言環境有關
首先,文字是傳播信息的重要途徑。學生除了在學校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外,還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F在的廣告、標志牌及報刊雜志中,出現的錯別字的頻率越來越高,如將“家具”寫成“家俱”。有些商家用諧音亂改成語,如將“依依惜別”改成“衣衣惜別”,“一往情深”改成“一網情深”等等。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其中網絡語言如“有木有、童鞋”等這些現象對學生的識字認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次,在農村小學錯別字的調查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孩子的家長文化水平只停留在初中階段,只有部分家長是高中文憑,而大專以上學歷的家長則非常少。由于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能隨時地監督學生學習,而在學生出現錯別字時也不能及時指出,從而使得學生養成了錯誤的書寫習慣,滋生了錯別字的產生。另外,在農村,大部分家庭習慣使用方言交流,特別是在閩南地區,閩南語盛行。學生受到方言的影響,常常前后鼻音、平翹舌音、n和l不分,也導致了學生在書寫時容易拼寫錯誤。
二、減少錯別字的產生的具體措施
針對這些原因,我們應在教學中采取策略減少錯別字的產生:
(一)依據學生心理,預防錯別字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少錯別字的產生
教育家卡羅琳說:“孩子們的工作就是游戲,在游戲中激發他們的思維,是他們最愿意接受的。”小學生天性好動,自制力差,所以這就要求語文教學內容要生動形象并且直觀有趣。比如低年級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點,在識字教學中對那些字形復雜的漢字,用一個個豐富有趣的小故事將漢字的部件聯系起來,這樣,漢字就變得有了生命。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開展對教學有幫助的游戲活動,激發學生識字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在輕松的情境中識字,寓教
于樂,讓學生真正喜歡漢字,對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1教會學生堅持“三到”?!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要關住學生寫好基本筆畫、基本結構和基本字?!盵1]因此,指導寫字時應教會學生堅持“三到”:一是“眼到”,要想把字寫好,要學會注意觀察字形,分析筆畫,掌握筆順和間架結構;二是“口到”,做到邊讀邊寫,加深印象;三是“心到”,專心書寫,用心記憶。
2.2培養學生的糾錯意識。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準備一本糾錯本,用來把平時易寫錯的字收集起來。要寫出自己寫錯、用錯的字錯在何處,找到病因后再訂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2.3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教師應結合語文園地中的教學教給學生多種查字典的方法,讓學生在遇到不會寫的字時能勤查字典,便于學生了解字義,加深印象。
(二)根據漢字造字規律,完善識字教學
1.字音教學
在小學語文課本的生字表中,生字上都會標有與之對應的漢語拼音,這是為了小學生能夠正確認讀漢字,讀準字音。扎實掌握漢語拼音是學習生字的基礎。在學會了拼音之后,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拼音教會學生一些簡單的詞語。而在之后的生字教學中,語文教師也不能脫離拼音來進行生字教學。只有將兩者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2.字形教學
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大量的形近字就隨之出現,學生們往往容易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混淆。教師在教授漢字時可以將形近字一同羅列出來,在容易出錯或者缺筆少劃處用紅色凸顯出來,如“己”和“已”,語文教師可以將“已”多出來的一小豎用紅筆描出來。而在一年級教授《日月水火》這課時,可將“水、川、山、火”等這些象形字結合圖片,讓學生識記,這樣增加了識字的趣味性,使學生樂于學習。
3.字義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結合過程才能變得比較輕松?!庇幸恍┳謱W生常常用錯是因為不解其義。比如學習“鳴”時,我們可以聯系生活中聽到的鳥叫聲,讓學生觀察字的左邊是“口”,右邊是“鳥”,鳥在歌唱就組成了“鳴”字。在低年級就逐步滲透字的意思,對于語文識字的學習是一種很好的開端。
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今仍具生命力的的文字,錯別字的頻頻出現卻嚴重影響了漢字的使用與傳承,尤其是對小學生負面影響更甚。毛主席曾說:“把消滅錯別字認真的當作一件事情來辦?!盵3]當然,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為了能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只有把學校、家庭、社會的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宇平.普通話與漢字書寫[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6-7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8)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北京:戰士出版社翻印,196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