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曉華

在江蘇省第四批課程游戲化項目申報的過程中,我園有幸與蘇州工業園區跨塘中心幼兒園結為共建園聯盟。自項目立項以來,我們圍繞《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在深入推進本園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園所課程的發展,重塑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認真開展共建任務,成立共建小組,制定共建制度,打造共建平臺,共享課程資源,共研實踐困惑,在互研互學中共同成長。
基于項目園的實際情況,我們有效開展了單元式教研活動,通過專家講座、外出觀摩、讀書沙龍、案例分析等活動形式,在“請進來”“走出去”“讀專著”“勤實踐”“談感受”的過程中,加強全體教師對課程游戲化理念的認識,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并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自參與項目以來,在省課程游戲化平臺的引領下,我園與跨塘中心幼兒園為教師們推薦并儲備參考書目共103 冊,并定期聯合進行重點書目的共讀活動。如閱讀《0~8 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這本書時,我們經歷了區域章節個人通讀——重點章節的年級組交流、網絡大研討、年級組互拋問題互動回答、每人選擇班內一個區域調整并做分享交流”這幾個階段,從理論到實踐,幫助教師們從“為什么設置環境創設”到“如何設置環境”做了全面的梳理。又如《走進游戲,走近幼兒》一書,每一個章節都是由一線教師擔任領讀人,帶領大家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領讀人不僅帶領大家共同汲取書中的智慧,而且帶領大家進行思維碰撞。本學期,我們的重點讀物是《學前兒童行為觀察》《理想的教學點子》《觀察兒童——兒童行為觀察記錄指南》。豐富有效的閱讀,既更新了全體教師的教育觀念,也讓我們深入思考如何從多個角度出發,真正推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科學觀察——正確解讀——有效支持”是教師與幼兒日常互動中應有的專業行為。我們與跨塘中心幼兒園聯動,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區域觀摩、分享記錄方式、調整記錄表格等教研活動,幫助教師進一步了解觀察方法,明晰觀察視角,明確觀察記錄要素,逐漸提升教師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2018 年9月,隨著我園新校區的成立,園所引進了“時光跡”觀察記錄平臺,幫助教師科學、客觀地觀察幼兒、評價幼兒,從而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同時也給教師們的學習與提升指明了方向。
彈性作息不僅是行為的轉變更是觀念的更新。在實踐中,我們既要看到剛性執行統一作息時間的弊端,也要關注一日生活流程的相對穩定性和規律性。面對教師的職業素養、專業水平和幼兒的發展需求等一系列問題,我們也曾對彈性作息困惑過。經過商討后,我們毅然決定嘗試和研究。我們嘗試微調整、分步走,讓骨干教師根據自己班級、年級的情況,根據幼兒的活動需要和課程進展,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班級的作息時間,自主設計周計劃、備課計劃;年輕教師在骨干教師的帶領下執行彈性作息。2020 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通過園際空中“云教研”全面實施課程游戲化項目。通過“班內分組”“班外錯時、錯地”的措施保證每班每天3 小時的獨立戶外活動時間和“定點定人”的低密度室內外分組游戲活動空間,合理調整幼兒的一日作息。
上學期,我們在遵循《婦幼保健規范》的基礎上,嘗試科學健康的自主進餐模式。如在區域活動時間,幼兒根據需要自行取用點心,教師密切關注幼兒,討論并解決:如何知道哪些幼兒用過點心了?在幾張桌子上用點心?如何讓幼兒之間互相提醒、邀約進餐伙伴和自我服務?現在,我們采用一日兩次點心一律采用區域性自主取用方式;午餐充分利用活動室空間,分區域單向就座以保證用餐期間幼兒之間距離在1 米以上,并確保就餐期間不交談。經過不斷地調整,教師們通過討論達成共識:自主餐點是為了讓幼兒有更好的自我服務能力,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學會分享、輪流、排隊、遵守秩序等社會性行為規則。
改造現行課程方案既是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課程適宜性的重要策略。
我園使用的藍本教材是《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跨幼使用的是《幼兒園建構式課程》。這兩套課程均以主題活動為軸線,在各個綜合活動中,有機地融合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和要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認真研讀了《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發揮大教研組和年級組的能動性,努力落實五大審議:1.審議幼兒一日生活時間安排;2.審議室內外環境;3.審議課程內容;4.審議課程資源;5.審議一日活動的指導策略,使幼兒園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調整、充實、完整,讓活動更貼近幼兒,讓課程實現園本化。
結合我園和跨幼的獨特地理優勢,基于兒童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我園從“生態啟蒙活動”入手,跨幼從“塘寶樂園”入手,全面構建園本課程。借助于項目研究,我們通過“加(巧做加法,讓課程內容更豐實)、減(妙用減法,讓課程內容更適宜)、改(靈活修改,讓課程內容更完善)、優(善于優化,讓課程內容更生動)”這四大策略,不斷調整、充實、整合幼兒園的課程活動內容,激發教師從多個角度去探討“生態”話題,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逐漸架構和完善《生態啟蒙活動課程》的構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文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從班級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開展適宜于兒童的多樣化的活動。”對于教師來說,不只是簡單的課程實施,還需要建設課程。例如,當教師去尋找幼兒園現有的課程資源,帶領幼兒觀察種子的發芽,記錄天氣的變化,研究大樹的測量方法……班本課程就已悄然發生了。此時,班級的環境設置、游戲區域、活動組織、日常生活等,皆是開展班本課程的途徑。而建構課程的過程,也正是培養人的過程,我們兩所園也從課程游戲化的第一步支架“改造我們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轉向第二步支架“改造我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
活動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挖掘,是課程游戲化實踐和研究的活動之一。我們兩個園所地處蘇州陽澄湖、青劍湖雙湖版塊,自共建以來,我們從實際課程目標出發,充分挖掘所處雙湖板塊的地域資源,關注幼兒年齡的層次性,尊重幼兒興趣的多元化,梳理形成了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場地資源和文化資源四大版塊的“共享課程資源庫”。今年,我們將用“共生、探索、表現”三位一體的模式來探索幼兒的關鍵經驗,依托“診斷、思辨→學習、分享→梳理、深挖→研討、提升→生發、豐實”的路徑,從“資源”到“活動”進行深入挖掘與有效推進,嘗試將場地資源優勢融合共通,開展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以便于為幼兒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