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鋒 明海波 施星君
摘 要:當前數字經濟賦能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成為研究熱點。以溫州市為例,研究了數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提出了數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10條策略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鄉村振興;電子商務;策略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4-002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 ? ? ? 文獻標志碼:A
1? 鄉村振興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新的資源配置方式,通過技術創新提供發展動力,加速資源要素的流動,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數字經濟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創造了新型農業生態,也將加快農業農村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1-2]。
2? 數字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路徑
浙江省對數字經濟非常重視,尤其重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溫州市農村經濟發展基礎不足,農業標準化、科技化、產業化水平不高,因此要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普及應用數字技術,培育扶持數字產業,圍繞振興鄉村產業、強化鄉村治理、培育鄉村人才、繁榮鄉村文化、保持鄉村生態等主要路徑,實現鄉村的“五個振興”。
3? 溫州市鄉村振興的策略
3.1? 加強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建設農村5G基站、光纖網絡、配套機房、農業數據中心等硬件設施,普及光纖入戶,推進Wi-Fi、機頂盒應用等。加強農村氣象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完善氣象災害和生態保護預警機制,完善農村路網、電網、通信網。圍繞瑞安馬嶼、鹿城仰義、永嘉楓林、樂清大荊等重點農業基地建設農業物聯網平臺,逐步完善農業自然資源大數據、農副作物種植大數據、農資經營大數據、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大數據、農產品產銷大數據建設。
3.2? 加強數字技術應用,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大力發展以“信息+知識+智能裝備”為特征的數字農業,普及北斗通信導航、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快速檢測、冷鏈物流技術、遠程監測、生物種業、流媒體等技術,提高數字農業生產效率,實現數字技術在開放式耕種、精準農業、溫室園藝、畜牧養殖、食品質量安全等各環節的應用,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3.3? 培育特色產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標準化
聚焦溫州市水產品、蔬菜、茶葉、鮮果等主導產業發展,引導各縣(市)和村鎮集中資源培育形成有品牌、有規模、有效益的優勢產品。圍繞“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培育地理標志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比如甌柑、四季柚、早香柚、楊梅、早熟梨、早茶等。
3.4? 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搭建數字銷售渠道
加強城鄉一體化流通網絡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和農產品配送“最后一公里”工程,培育線下農產品生產、收儲、加工、銷售實體,落實“農超對接、農市對接”舉措,廣泛建設加盟店、專柜店、無人店等。擇址打造農產品集散中心、冷鏈物流配送中心、農產品收購網點,加快完善城鄉物流體系。
拓寬特色農副產品的網絡銷售渠道,積極利用淘寶網、京東網、拼多多等主流平臺,積極發展社交電商、社區團購模式,實現“互聯網+”農特產品全渠道銷售。積極探索網絡直播,培養農產品主播,利用淘寶直播、抖音等平臺探索直播營銷新模式。建設一批典型的淘寶村、淘寶鎮,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培育一批網絡零售、農產品供應企業。
3.5? 創新數字農業業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創新數字鄉村發展模式,推動農業數字化改造,做精、做強農產品深加工,培育一批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積極創建數字農業工廠,引導涉農企業(合作社)申報數字農業工廠試點,著重做好飛云江優質稻米加工數字工廠、東海水產數字漁場、浙南高山數字牧場等示范項目的建設。
優化涉農產業結構,創新數字農業業態,積極發展農機制造、規模養殖、特色園藝、引種育種、休閑觀光等領域;建設農業產業集聚區、農旅融合平臺,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積極發展農業技術咨詢、農業科技研發、農產品電商服務、“互聯網+”旅游服務等,拓寬涉農產業價值鏈。
3.6? 推進農村管理數字化,提高公共事務治理水平
推進農村基層事務管理的數字化,建設農村智慧政務平臺,提供“互聯網+”普惠教育、健康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推進鄉村基層“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設農村便民服務中心,為企業、組織、個人提供高效服務,實現一站式辦理醫保、老年證、工商執照、專項補助補貼等業務。切實提高鄉村公共事務治理水平,整合政務、生活、產業等領域的數據,實現業務歸口管理,實現村鎮級財務網上審計和公開。落實基層村務的網絡公開公示,降低民眾獲得公共信息和溝通交流的成本,激發民眾參與鄉村事務管理的積極性。
3.7? 創新數字金融服務,服務“三農”建設
支持金融科技創新,建設農村數字金融服務平臺,健全企業及個人網絡信用體系,實現數字化信用評級、一站式業務操作、全流程風險控制、一站式產權交易等多種功能,借助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農村管理、農業生產、市場交易等各類數據,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提供精準服務。
引導農村金融機構開展數字化轉型,創新和豐富金融產品內涵,開發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與產品;完善無抵押、無擔保的農村小額信用貸款政策,為符合授信條件的農戶、農場、合作社、小微企業提供專屬金融服務與產品;拓展網絡服務,滿足農村經營者、創業者“短、小、頻、急”的金融需求,積極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活動提供金融支持。
3.8? 以數字技術服務鄉村文化建設,實踐“互聯網+”非遺傳承傳播
分析民眾文化需求,著力開發反映農村題材、受鄉村居民歡迎的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創新改編溫州鼓詞、甌劇、越劇、永嘉昆曲等傳統曲藝曲目,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數字文化體驗。
大力發展鄉村數字文化產業,建設數字文創園區,加快文成縣影視文化產業園和雁蕩山影視城等項目建設。利用數字技術開發文化資源,鼓勵數字文化產品創作與供給,提高文化產品的創新能力。推動農村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智能營銷、虛擬體驗、個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務。
重視網絡新興媒體的開發和應用,積極打造鄉村文化新媒體賬號(抖音、微博、微信),完善農村網上閱覽室,提高文化禮堂、鄉村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的數字化水平,多渠道傳播優質文化內容。對特色鄉村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與民俗,如甌繡、甌塑、甌瓷、細紋刻紙、黃楊木雕等,進行數字化開發和轉化,創新交互體驗應用,開發數字展示形態,讓更多年輕人參加非遺的數字化傳承和生產性保護。
3.9? 優化鄉村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智慧旅游服務能力
抓好鄉村生態環境建設,大力治理鄉村河道,積極創建美麗河湖,處理好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生活垃圾,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打造生態田園環境,構建農業經營和農村生活“雙優”環境,構建宜居宜業的生態人居體系。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依托溫州市農村豐富的山水景觀、田園風光、漁鄉風情、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森林公園、古村落等資源優勢,大力實施“旅游+農業”“旅游+文化”等產業布局,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森林健康旅游、海洋休閑旅游,實現多種業態融合發展。
強化鄉村智慧旅游服務,強化各旅游景點、觀光園區、特色村、農家樂、精品民宿等數字服務能力,建設旅游產品網絡展示與預定平臺,推廣普及景區VR展示系統、語音導覽系統、智能互動系統等,利用網絡直播和短視頻推介特色旅游項目;積極參加生態旅游示范區、旅游特色小鎮、觀光示范園、最美鄉村等評選活動,做好文成、洞頭、永嘉、泰順全域旅游示范縣建設。
3.10? 培育農村數字經濟人才,扶持創新創業活動
建立規范的農村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實施數字經濟人才培育工程,大力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采取學校教育、職業培訓、實踐鍛煉、外派學習等多種手段,培養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營銷運作、農業技術服務、旅游管理運營、種植養殖技術、網絡直播等領域的農業技能人才[3]。
鼓勵廣大農村青年參與創新創業活動,開展智慧農業項目、特種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銷售、農產品電商、涉農物流服務、休閑旅游、數字文化創意等經營活動,推進農業產業模式和農業商業模式的創新,開發新的產品和項目,培育“新農人”“農民創客”“農村帶頭人”,激發農村經濟活力,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4? 結束語
溫州市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優良,農業基礎較好。要積極借力數字經濟發展的機遇,著力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創造新型農業生態,加快縣域數字經濟建設,爭取率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農業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吉華.數字鄉村:如何開啟鄉村文化振興新篇章[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4-19,87.
[2]周國輝.堅持“生態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N].科技日報,2019-01-28(3).
[3]王文生.以數字經濟促鄉村振興發展[J].民主與科學,2019(4):18-19.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