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錦霞 吳俊華

摘 要:以山西省農科院科技援藏項目為例,分析了援藏項目的特征,剖析了存在的問題,從支持機制、援助方向、技術援助模式、項目管理、監督評估等方面提出解決對策,為提高援藏項目實施效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山西省;科技援藏;存在問題;建議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4-0052-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3? ? ? ? 文獻標志碼:A
科技援藏是國家賦予全國科技界的重要歷史使命,是國家支援西藏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科技援藏采取項目援助為主,資金援助、人才援助為輔的方式開展相關工作。自啟動以來,全國各地科研機構開展的科技援藏工作對促進西藏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 山西省科技援藏項目特征分析
從2012年開始,山西省農科院按照山西省科技廳的相關要求,通過農業科技項目援助,對拉薩、日喀則等地區的農業技術熱點、難點進行了科技研發與示范推廣。
1.1? 項目遴選符合西藏實際
表1顯示,援藏項目圍繞西藏科技創新規劃所確定的特色農牧業、優勢產業、生態環境保護、社會民生等領域,聚焦西藏農業持續發展的技術需求,充分利用山西省農科院具備的技術及人才優勢,由山西省農科院果樹所、加工所、園藝所等單位與西藏相關科研單位合作,重點對青稞特色農產品加工技術與產品研發、干鮮果栽培技術、特色花卉組培快繁與配套栽培技術進行示范推廣,項目選擇滿足了西藏主導產業的發展需求。
1.2? 項目研發瞄準西藏農業技術瓶頸
青稞產業是青藏高原地區的主導產業,也是青藏高原的主栽作物和當地農牧民的主食品種,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適應性強、產量穩定、易栽培等特點。目前,我國的青稞種植業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裸大麥區[2]。青稞營養豐富,含有碳水化物、脂肪、蛋白質、纖維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等,這些物質對人體健康具有積極作用。傳統的青稞面食以青稞炒面和糌粑為主。由于藏區氣壓低、空氣稀薄,加上青稞面黏性強,導致青稞面條很難煮熟,影響人們食用青稞食品,阻礙了青稞產業發展。為了進一步擴大山西省科技援藏的影響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交流與合作,根據西藏農牧特色產業的“優勢區域、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先發展”原則,推廣青稞全面免煮面精深加工技術,克服了青稞黏性強、青稞面條難煮熟的缺點,這對當地青稞產業的發展壯大尤為重要。同時,干鮮果栽培技術、特色花卉組培快繁與配套栽培技術對西藏生態環境保護、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1.3? 發揮援助方技術及資源優勢
為了更好地完成科技援藏任務,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快青稞精深加工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整合山西省科研院所的資源和人才,成立以項目組為主要技術力量的科技研發團隊,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另外,結合實際需要,項目團隊幫助西藏吉祥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檢測設備,成立食品檢測試驗室,組建科技研發團隊,開展技術培訓,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提高了企業產值和利潤。
1.4? 項目研究成果體現了技術創新
將山西省農科院自主研發技術運用在西藏的科學試驗中,實現了技術創新。例如在青稞全麥加工技術研究中,申請了4項專利。“一種青稞沖調粉的制備方法”在2018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青稞全麥免煮面在2017年9月的第十七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中獲得創新產品獎。生產出的免煮面除保留了青稞原有的營養風味和特性,不受水溫和地域的限制,豐富了藏區及非青稞產區的青稞面食品種類,很好地解決了藏區面條不易熟的問題。干鮮果栽培技術、特色花卉組培快繁與配套栽培技術也為當地相應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支持。
1.5? 項目研發隊伍、資金來源多元化
項目研發隊伍由山西省農科院科研人員牽頭,藏區科研院所人員、加工企業技術人員、合作社農民共同參與,呈現出多元化的團隊結構。援藏項目資金來源由單一的財政資金轉變為山西省財政資金、當地科技資金、企業配套資金、合作社資金等。
2? 山西省科技援藏存在的問題
2.1? 科技援藏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山西省科技援藏機制不完善,以山西省科技廳指導下的項目援助方式為主。山西省農科院研究所按照科技廳每年下達的項目指南選取研究方向,自行對接西藏科研院所、企業等,實施項目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尚未形成“產學研用”融合的深層次合作模式,援助的深度和廣度受到較大限制。科技援藏缺乏系統規劃和當地有效的產業政策,易造成技術援助內容重復。科技援助的組織協調機制不健全,激勵機制以及監督評價機制不足,與其他援助機制相比,仍需進一步完善與創新。
2.2? 科技援藏技術深度不足
山西省農科院科技援藏項目僅涉及高原種植業和干鮮果栽培技術等領域,重點關注青稞、特色花卉、鮮食棗種植及加工,對農作物精深加工及全產業鏈技術援助的深度不足。隨著西藏科技發展和當地農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當地對農業科技的需求不斷加大,例如青稞產業科技需求應拓展到青稞種質創新與分子育種、特色家畜方面應關注家畜選育與健康養殖、牧草種質改良與利用、農產品加工應重點關注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及拓展等。
2.3? 西藏惡劣的自然環境制約了科技發展
西藏自然地理環境和高原氣候的特殊性制約了農業科技的發展。西藏處于高海拔地區,氣候惡劣,存在空氣稀薄、干燥寒冷、風沙大等問題,瘠薄耕地地力難以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少且分解緩慢,不易被農作物吸收,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高原環境、文化差異、飲食習慣、思維方式等對引進區外高素質科技人才造成了影響。低溫、低壓、低氧的環境也影響了科技設備正常運轉,導致科技設備的先進性難以充分發揮,影響了科技發展[3]。
2.4? 西藏科技人才匱乏,農牧民科學素質普遍較低
受多種因素影響,西藏農牧民的文化水平比較低,工作中存在懶散、拖拉等問題,缺乏科技創新精神,影響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西藏科技人才需求缺口大:一是當地缺乏系統接受過高等教育或職業技術培訓的專業人才;二是西藏的人才引進機制不全面,人才發展環境較差,人才使用效率不高。在科技援藏項目中,山西省應加大科技項目對當地科技人才和農牧民的培訓力度,將合作對象拓展到科技部門、技術推廣部門、涉農企業、合作社、農牧民等,通過提升人才技術水平推動西藏農牧業科技發展。
3? 科技援藏的政策建議
3.1? 完善科技援藏溝通支持機制
西藏要探索建立科技援藏溝通支持機制,積極與對口支援省、市的科研院所共同確定研究方向、設計研究課題、聯合組織技術攻關,促進科技資源跨區域流動和集聚。
山西省要緊密結合治邊穩藏的重大戰略需求,對接國家科技援藏的精神和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等要求,建立相應的溝通援助機制。針對設計隨意性大、過于注重形式等問題,科研院所要建立科技援藏總體規劃,將階段性工作與長期規劃結合,把科技援藏列入省科研院所的工作中,推動其持續發展。
3.2? 科技援藏項目要結合西藏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行拓展
目前,山西省科技援藏項目主要集中在少數農作物的生產、加工方面,例如青稞科技援藏涉及兩個課題,而養殖、牧草種植、生態建設等方面還沒有專門的研究課題。與以科技推動西藏跨越式發展的目標相比,科技援藏的領域小,需進一步擴大。要擴大科技援藏的覆蓋面,將其拓展到高寒農牧業、有機旱作農業、特色養殖、生態旅游等領域,加強與當地研究機構、企業、合作社、農牧民等新型經營體間的科技合作,促使科技援藏更直接地服務農牧民和產業發展,不斷拓展科技援藏工作的空間。
3.3? 探索創新科技援助模式
目前,山西省科技援藏合作模式較為單一,主要以項目為載體提供技術援助。面對鄉村振興新形勢,山西省科技援藏工作人員應拓寬視野,積極開辟多種援藏渠道和模式,統籌配置政策、人才、資金,將項目、基地、人才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協同聯動的科技援藏新模式。
3.3.1? 建立“長期合作+定期交流”援藏模式
在與西藏科技部門及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科技合作的基礎上,山西省科研院所要定期交流,建立定期互訪、檢查、驗收總結的科技援藏工作機制[4]。科研援藏單位每年派出工作組赴西藏指導工作,檢查援藏項目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并解決,項目完結后總結驗收,及時推廣成果,發揮援藏項目的最佳效果。
3.3.2? 推動“輸血型”模式向“造血型”模式轉變
長期以來,國家及各省、市援藏機構對西藏的援助以“輸血型”模式為主,主要提供資金、技術、人才,以促進西藏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隨著西藏科技進步,科技援助應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要充分發揮山西省援藏科研隊伍優勢和科技人才特長,建立攻關項目,推廣成熟的技術。通過項目運作,培訓當地農牧民,提高其技術水平和應用科研成果的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保障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5]。
3.3.3? 推進“互利雙贏+共同發展”援助模式
科技資源是開展農業科技工作的重要基礎。西藏具有開展高原農業、新能源、特色養殖業研究的資源優勢,山西省具備相應的技術人才、技術成果、科研設備等優勢。應將兩地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圍繞西藏農業發展問題,利用雙方已有的科研基礎設施開展研究。通過援助項目,雙方可共同籌建重點實驗室、綜合試驗站和試驗示范基地等科技創新平臺,實現科技援藏提檔加速。山西省科技人員要充分利用西藏的資源優勢進行深入研究并擴大研究范圍,推廣研究成果。西藏受援對象則可通過項目研究提高自身的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實現受援方和援助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3.4? 充分提高科技項目的實施效果
目前,農業科技援藏項目規模較小,研究深度不足,投入資金少,影響了項目援助效果。科技項目要滿足西藏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和解決農民生產中面臨的難題,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例如將自主研發的青稞、果菜等農作物品種引入西藏,篩選出適合在西藏生長的品種,形成配套栽培、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精深加工、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向農戶推廣研究成果,加強對農戶的田間指導、技術培訓等科技服務工作,便于示范推廣研究成果,提高研究項目的實施效果。
3.5? 提高西藏受援單位管理水平
按照科研工作要求,對照先進科研機構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水平,提高西藏受援科研機構、企業和大專院校管理水平,加強精細化管理,完善工作標準,規范科研行為。加大西藏科技人員、企業、農戶的技術掊訓力度,提高其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在援助方和受援方之間搭建遠程科研平臺,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解決西藏受援機構科研力量薄弱等問題。
3.6? 完善科技援藏的監督管理和評估機制
成立專門的專家評價組,定期和不定期地監查及評估科技援藏項目的運行情況。通過監測評估,分析項目實施情況,及時分析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解決措施。建立科技援藏工作績效考評指標,從項目立項、運行、驗收等方面考核項目計劃管理、資金管理、組織實施、項目成效等。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充分調動科技援藏各方的積極性,實現援藏項目目標最優化。
參考文獻:
[1]李東平,龔傳勝,楊劍波.加強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科技援藏工作的實踐與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82-85.
[2]孟晶巖,劉森,栗紅瑜,等.青稞全麥片生產工藝研究[J].農產品加工,2014(12):33-35.
[3]席特,孫敏,黃玉華,等.西藏欠發達地區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思考[J].科技和產出,2019(3):33-40.
[4]洛松拉措,何里瑪,拉姆央金.科技援藏模式創新和長效機制研究報告[J].西藏科技,2016(11):43-46.
[5]李東平,龔傳勝,楊劍波.加強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科技援藏工作的實踐與探討——以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7(1):24-28.
(編輯:郭?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