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平
靠山鄉派出所的何所長,帶領所里的全部人馬,全副武裝,分乘兩輛警車直撲后山。他們封鎖道路,搜索前進,如臨大敵。
事情的確很嚴重:據緊急報告,山里有人在持槍打獵。在禁槍禁獵的今天,居然有人持槍狩獵,這簡直就是對法制社會的公然挑戰。
還好,循著槍聲,他們很快就發現了那個獵人,迅速圍捕,很快將他捉拿歸案。
現在,那個“獵人”正被反銬雙手蹲在地上。看樣子他也就二十歲出頭兒,一張臉上充滿稚氣和無辜。他前面的桌子上,擺著一支長長的老式步槍,還有幾發已不多見的黃銅子彈。30多歲的何所長上網查了一下,這才知道這種步槍是“七點六二式”,是一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步槍,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被廣泛使用。
說吧,你這槍是從哪兒來的?
這槍……是我老太爺的。
你老太爺是誰?
那小子說出一個的名字,竟把何所長嚇了一跳:這個人,是這一帶遠近馳名的老英雄。他不但在解放戰爭中立過戰功,退伍后又帶領民兵捉拿過美蔣特務,轟動一時。老英雄活到103歲,前不久剛剛去世。他的葬禮異常隆重,縣鄉領導都出席了,何所長也去了。嗯,對了,當時好像的確見過這個小子。
何所長上前給他打開了手銬,讓他坐下,然后又問:這槍是怎么到你手上的?
是我自己找出來的。我老太爺藏槍的地方可隱蔽了,一般人不知道……
你老太爺手里有槍,我們怎么不掌握?他的槍是從哪兒來的?
這個……我說不清楚,我只是拿出來玩兒玩兒……你去問我太爺他們嘛。
事關重大,何所長立即向上級做了匯報,隨后帶人來到港口村,調查槍案。
他們先找到了老英雄的兒子,也就是那個小子的太爺。這人也已經快90歲了,背也駝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說話也表達不清了,他比比劃劃說了半天,何所長才大概弄清,這桿槍是老英雄當年從北京拿回來的。
看來,這槍來頭還不小。何所長他們立即又去找老英雄的孫子。這人也已經60多歲了,是個退休公務員。他說的倒是非常清楚:這桿槍是1953年,老英雄到北京參加群英會時,周總理親手頒授給他的,另外還有100發子彈。他小的時候,看見爺爺整天背著這桿槍,威風凜凜地進進出出。后來爺爺老了,槍就掛在家里的墻上,幾乎一天一擦。再到后來,他外出讀書,參加工作,偶爾回來,槍已經不見了。這可能和那時候收繳槍支有關。但是爺爺這槍不同,是國家領導人頒發的獎品,據說也是辦了持槍證的。但是槍去了哪里,他也沒有問過。最后他說:“你們去問下我哥的兒子吧,我爺爺不能動的這些年,都是他在伺候,他或許知道情況。”
于是何所長又去找老英雄的重孫子。這人近五十歲,正是那個“獵人”的父親。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已經知道兒子因為持槍打獵被抓了,又見何所長他們來找他,就顯得很慌張。何所長趕緊安慰他說:“你不要害怕,我們只是調查了解情況。我就想問你,那桿槍你見過嗎?”
“我……見過,是太爺擦槍的時候。可是太爺后來把槍放到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太爺不能動的時候,曾經讓我幫他擦槍。我不喜歡擺弄槍啊炮的,就沒干,我就讓我兒子幫他擦。后來他老糊涂了,仍然老是念叨:‘我的槍,我的槍。”
事情到此已經很清楚了:那個二十歲的小青年,那個生瓜蛋子,倒成了槍的最后知情者,甚至是傳承人了。如果不是他不知深淺,把槍拿出來去打獵,可能這桿槍就永遠不會面世了。
何所長讓人把小青年和槍一起帶回村里來,讓他指認藏槍地點。他輕車熟路,帶著他們來到老太爺故居的后屋,輕啟一面夾皮墻,里面竟然現出一間莊嚴的小屋來。只見墻上端端正正貼著毛主席、周總理的畫像,畫像兩邊是一副對聯: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畫像和對聯下面,就是一個槍架,把那桿槍放上去,嚴絲合縫。旁邊,還有子彈帶、武裝帶等一些“配套設施”。
何所長用手機把這一切都拍了下來,暫時放了小青年,讓他隨時聽候處置,然后他帶了槍和子彈帶等返回了派出所。他要給上級寫一個詳細報告,既要講清楚槍的來龍去脈,還準備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從村到鄉再到縣,所有人都統統失憶,根本就忘記了這桿老槍的存在。
特約編輯? 袁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