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茹
摘 要:互聯網金融作為新興的金融運作模式目前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潛在風險,造成很多惡劣的金融風險事件。信用風險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金融所共同具有的常規風險之一,風險程度高且難以控制,因此是整個金融行業風險防控的首要任務。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運作模式之一其信用風險同樣對于金融行業的影響嚴重,所以科學評估與監管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十分重要。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有關于“互聯網+”的發展計劃,同時也對互聯網金融長遠發展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83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7-0132-02
引言
中國人民銀行將互聯網金融定義為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但是,互聯網金融是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對于傳統金融行業的完善,將其業務范圍逐步擴大,服務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對于傳統金融行業的壟斷地位有所撼動,互聯網金融顯示出更強的競爭力。信用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核心,良好的信用不僅有利于金融交易的完成,還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傳統金融行業中的信用風險一般指的是違約風險,在交易中不履行到期債務的風險,這其中也包括由于履約能力發生變化有可能帶來的一定損失的風險。伴隨傳統金融行業對于投融資的迫切需求和各類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不斷發展,在為我國金融市場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相關信用風險。以互聯網金融的典型例子P2P平臺來說,截至2018年累計停業的問題平臺數量占平臺總數的近七成。這也說明,互聯網金融交易中對手方未能履行合約或在合約期間違約使風險增加而造成經濟損失,其影響極大,應該對此類信用風險進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與現狀進行梳理的基礎下,將其信用風險作為重點探析,并給出相應防范建議。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分析
互聯網金融發展只是在近20年內,所以國內外學者對于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研究的時間更加短,而且相關文獻研究都有側重點,側重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的某一方面對這些方面的研究文獻可以作如下歸納。
(一)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管理方面
Clarkson & Jacobsen & Batcheller(2007)認為,對于互聯網上的金融信用風險管理,信息可以根據企業的特殊需求進行過濾。在互聯網信用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建立信用共享系統,提高了信用功能。Benjamin & Robert(2010)指出,建立信用信譽信息制度與社會信用信息可以幫助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有效管理信用風險和減輕由信用風險帶來的種種問題。國內學者謝平、鄒傳偉(2013)指出,我國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存在很大區別,并且由于大數據技術促進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極有可能導致互聯網金融巨大的信用風險,利用大數據技術管理信用風險是促進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手段。陳秀梅(2014)提出,互聯網金融管理體系要從多方面建立,從制度的設計、風險控制的手段、標準的設立等多角度出發。劉蕓、朱瑞博(2015)提出,互聯網金融應與信貸系統等傳統金融部門相聯系,使整個行業的信貸風險管理更加全面和完善。
(二)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度量方面
Kole E(2007)提出,風險的管理需要對于風險的準確度量,并且利用copulas函數度量風險。Carlos Serrano-Cinca(2015)提出,運用單因素方差檢驗和生存分析法兩種方法分析影響信用風險的因素,并用邏輯回歸模型預測信用風險所致結果,合理的預測有利于管理的執行。國內學者李琦和曹國華(2015)提出,利用Credit Risk+模型通過貸款數據對互聯網信用風險度量并跨行業分析和比較。胡勝、雷歡歡(2018)提出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歸模型相結合建立信用風險預警模型的利用信用狀況對我國上市房地產公司信用風險進行預測,預測方法為我國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管理奠定理論基礎。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現狀
21世紀初以來,由于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簡單結合,我國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自2005年互聯網金融問世以來,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簡單地將網絡技術引入金融運營時期、支付服務和支付寶電子支付的快速擴張時期,以及快速擴張后的理性發展時期。目前,中國的互聯網融資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在線借貸平臺和眾籌等等。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滲透率接近40%,互聯網金融平臺存款余額超過2萬億元,互聯網貸款余額超過1萬億元。我國傳統金融部門面臨的挑戰是,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部門也與支付和結算部門展開競爭。對傳統金融部門來說,競爭促進了綜合業務和技術進步,使互聯網和金融更加一體化。由于政治和其他限制,我國傳統金融部門無法滿足普通居民和中小微型企業對金融資源的需求。由于財政資源的不合理分配不能滿足傳統金融渠道的需要,導致它們轉向私人渠道。但是一旦私人金融風險極高,它們就無法得到補償。在這一總的背景下,互聯網金融出現并迅速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傳統的金融風險,如與互聯網金融特征相關的信用風險,這些風險促生了互聯網信用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存在特殊性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新的金融模式,但它與金融的本質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與傳統金融部門的信用風險相似,具有以下特點(1)隱蔽性較強;(2)傳播速度快、波及范圍廣;(3)監管存在難度。
(二)信用風險成因
信用風險融資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通常是由互聯網都不愿意或無法償還投資者的本金和利息,從而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情況,使得成本無法收回的風險而導致的損失。然而,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有很多原因。一些信貸機構的個人信息覆蓋范圍相對完整,但信息沒有及時更新,信息的及時性得不到保證,而且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大大增加了信貸成本。借款人已經在不同的平臺上多次違約,一旦違約其他平臺部分他們可以繼續借款從而導致大量不良貸款。然而,不完整的信貸調查和缺乏信息共享使得借款人能夠以較低的成本違約,并繼續發布融資信息,甚至從銀行借款。除了機構與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信貸體系的不完善之外,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加劇了互聯網金融的信貸風險。
三、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防控對策
(一)提高互聯網金融風險知識的普及
互聯網金融中的消費者保護問題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需要在資本保留、交易模式、權力管理和政府監管方面不斷改進。首先要明確責任。管理有關服務提供者,應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方面的風險評估、風險的通知、風險意識和風險防范和控制,以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減少他們對違約的意愿,并減少平臺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
(二)完善征信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的個人信用體系。與此同時,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與央行信貸數據結合起來對個人信貸進行科學詳細的評估,以降低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信貸風險。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創新,必須與傳統金融行業相結合,利用傳統金融的基礎信貸數據,利用其相對完善的征信體系系統。
(三)完善法律法規
法律支持對于降低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至關重要。監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的實施和監督是有效降低互聯網金融信貸風險的保障。必須明確界定監督當局及其責任,以確保在出現問題時責任不會在主管部門之間轉移。一旦明確了責任,就會通過相應的法律程序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3,(12):11-22.
[2] ?陳秀梅.論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宏觀經濟研究,2014,(10):122-126.
[3] ?劉蕓,朱瑞博.互聯網金融、小微企業融資與征信體系深化[J].征信,2015,(2):31-35.
[4] ?李琦,曹國華.基于 Credit Risk+模型的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估計[J].統計與決策,2015,(19):164-166.
[5] ?胡勝,雷歡歡,胡華強.基于 Logistic 模型的我國房地產企業信用風險度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8,(12):15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