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藍
傍晚,當最后一批參觀者離開大英博物館的建筑,外部大門封鎖后,博物館便恍然進入另一種狀態。
保安的夜班開始了,此時博物館中的大部分燈都已熄滅。他們要在占地85畝的建筑群中巡邏直到清晨,打著手電筒搜尋異常狀況:漏水、煤氣味、被困在偏僻樓道里的同事……當光柱打向黑暗的角落時,可能會照射出一具勇猛的羅馬半身像,一個眼睛和牙齒發光的阿茲別克面具的影子,甚至也可能是一個真實的人類,比如一具死于5500年前、蜷臥在重建沙質墳墓中的古埃及人尸體。

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帕提農神廟雕像。19世紀初期,英國埃爾金勛爵將帕提農神廟的半數雕塑拆除下來帶回英國,希臘政府多年來一直敦促英國將其歸還雅典。

亞述展館入口處,長著翅膀、人首的尼姆魯德公牛像(左)和獅子像(右),據說其周圍有股莫名的寒意。
大英博物館是英國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超過了泰特現代美術館和英國國家美術館。2019年它的訪客人數超過620萬,平均每天約1.7萬人。然而,在大英博物館大中庭宏偉的穹頂之下,當游客散盡,人聲鼎沸退去,厚重的寂靜充斥著環繞大中庭的展館。每一個展館都滿載著穿越人類歷史旅程的藝術品。
即使沒有游客,博物館也從不是萬籟俱寂的。它的主建筑可以追溯到19世紀20年代,從那之后一直在擴建和重修,像所有老建筑一樣會吱嘎作響,還有空調的嗡嗡聲、門的當啷聲,突然一陣風起呼嘯過拐角和電梯井的聲響。當保安穿過向公眾開放的94個房間,沿著館內辦公區和走廊進入雜亂的地下儲藏室時,他們能窺聽到這座建筑最隱秘的聲音。白天開放時被湮沒的細微聲響,在夜晚變得令人不安的響亮起來。保安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但偶爾出現的一個聲音、一個閃動、或胃里突然的一陣翻涌,甚至會嚇退一個身經百戰的巡邏老手。
有時候是門——將博物館全部巡邏一圈,需要開關3000多扇門。有一些門,尤其是主要展館的門,關閉很費勁,關上后也很難打開,比如薩頓胡展館,這里安放著來自于一艘盎格魯撒克遜人之船上的寶藏,里面還有一頂樣子兇狠的頭盔,據說是7世紀東盎格魯人的國王雷德沃爾德佩戴的。曾經有一次,一個保安剛拴住這里的雙扇門,要去下一個房間時,監控員就提示門又大敞開了,展館錄像顯示它們是自發移動的。有時候是氣溫——比如在亞述展館入口處長著翅膀、人首的尼姆魯德公牛像的周圍環繞著令人不安的冷空氣。有時還會有來源不明的腳步聲、音樂聲或哭聲。有時候是物品本身——某天晚上,一名保安走過地下室的非洲館,在一只雙頭狗前駐足了片刻,這是19世紀的剛果木制神像,身上布滿著鐵釘,保安相信它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因為在這個特殊的夜晚,他感到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他將手指向它,而且就在這時,畫廊里的防火警報響了。幾天后,這名保安和他的兄弟重回展館,他的兄弟也將手指指向了雙頭狗,防火警報再一次響起。
某段時間,一些光球體引起了夜班保安團隊的注意。凌晨3點左右,1個殘疾人廁所響起了警報,2名保安迅速沖了過去,但一切似乎沒什么不對勁。這時監控員打電話來說,大團的白色光球在大中庭的樓梯上方盤旋,在空中互相追逐。保安回應道:“我們什么也看不到?!钡O控員卻說:“它們在你周圍到處都是?!? 這些光球體出現在一個從2014年10月持續到2015年1月的名為“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的展覽期間。站在光球體中間的保安懷疑它們可能與其中一件展品有關:一扇來自布痕瓦爾德的納粹集中營的白色鐵門,上面寫著:“給每人應得的報應”,“你得到的物體具有能量”。保安解釋稱:“那次展覽中沒有任何其它東西會引起這樣的事情……如果有人附在那個物體上跟隨它前來,我真的一點也不會驚訝。” 直到展覽結束,這些球體每天晚上都在同一時間出現。“德國展結束后,它們就沒了。”
諾亞·安吉爾是一位美國的藝術家與作家,經常將民間傳說和口述歷史的方式應用在他的寫作和藝術項目中。他從2016年起就一直在調查大英博物館的“鬼故事”,這些故事是由別人直接或間接講述給他的。除了上面幾個例子,還有很多其它傳說,比如游客照片中赫然出現的幽靈形象;部門員工在一個有“鬼”的磚廠舉辦過一場降神會;一對荷蘭夫婦為一艘16世紀德國鍍金銅鐵機械船的模型拍照時,發現玻璃柜映射出了一個女性侏儒的影子,她頭發稀少,對著他們微笑,還穿著16世紀的服裝。安吉爾第一次聽到這些故事,是在倫敦一家酒吧為一位曾在大英博物館工作的朋友慶生時,所有在場的在大英博物館工作過的同事們開始分享博物館的詭異軼事?!拔乙詾闀辛邆€路人皆知、被稍加修飾和改編的故事在博物館中流傳。” 但4年過去了,故事仍在源源不斷地涌現,至今他已與50多名參觀者和工作人員交流過,線索仍沒有枯竭的跡象。
2017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將非洲遺產還給非洲是“當務之急”,然而截至2019年底,只有一件文物被歸還。2018年,由他委托的一份研究報告建議,所有在殖民時代獲得的物品都應歸還原主國,除非有證據證明它們是合法獲得的。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后大英博物館多次收到來自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和智利等國要求歸還爭議物品的請求。

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古埃及木乃伊。這是一位年輕女子的木乃伊,木棺外側雕刻了精美的埃及圖騰。旁邊是代表守墓神的動物雕像。
“歸還問題”與征服和掠奪問題一樣古老。古羅馬博物學者老普林尼稱,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曾窘迫地將劫掠來的數件藝術品歸還給希臘。近年來,有關于此的討論愈演愈烈,許多前殖民地都宣稱對寶物擁有所有權,原住民社群也通過社交媒體擴大著他們的影響力。尼日利亞正計劃建造一座新的博物館來收藏貝寧青銅器,其中大部分都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英國一些機構已經歸還了文物。曼徹斯特博物館2018年表示,將向澳大利亞4個第一民族送回43件物品。而大英博物館卻避免做出歸還承諾,它向世界各地出借展品,但一直在想盡辦法保持藏品的完整。
大英博物館內大約有800萬件藏品,并仍在不斷擴張中。這些文物包含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圣物:墳墓守衛者、 圣物箱、神明和惡魔的雕像,以及6000多具人類遺骸。
大英博物館1759年在大羅素街開放,從初始就“如饑似渴”地搜羅收藏品。最初的藏品由北愛爾蘭人漢斯·斯隆遺贈,他做醫生的酬勞豐厚,有許多富貴病人,包括安妮女王、喬治一世和二世國王。1679年,他前往英國當時的殖民地牙買加擔任新總督的醫生,之后幾十年,他通過朋友和在大英帝國不斷擴張的殖民地(從北美、西印度群島到南亞、東亞)的旅行者和居住者,積累了龐大的收藏,他妻子在牙買加的奴隸種植園的收入也助他一臂之力,總共收藏了約7.1萬件物品,包括書、手稿、金屬幣、動植物標本等。
1753年他去世后,斯隆致力于知識普及的免費公共博物館的愿景開始成形。這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該博物館是古老世界物質遺產的所在地,而埃及亞歷山大博物館著名的圖書館,則是偉大的古典學術知識的集合地。在文藝復興時期,收藏家們對珍寶和古玩趨之若鶩,而據斯隆的傳記作者稱:“他最早呼吁建立一個世界博物館:一個向世界所有公民開放的世界物品的集合?!?/p>
到了19世紀,文物以驚人的速度從海外涌入博物館。似乎很少有人介意或留意一個博物館帶著“英國”的名稱、而收藏的物品卻大部分不是英國的這一“奇怪現象”。1801年,當英國軍隊在埃及從法國人手中奪取羅塞塔石碑時,額爾金勛爵已經開始從帕提農神廟上剝離大理石雕像和石板。當今大部分圍繞歸還的爭議都源于那個時期。歐洲列強在全球游蕩,共同瓜分世界,并將財寶送回家鄉。有人說,并非一切都是非法獲得的,有些物品是“作為禮物來購買、交換或接受的”。然而,在一排排刺刀面前,“禮物的贈予”能是心甘情愿的嗎?
西方許多博物館認為,有人并不想將文物要回,因為他們沒有保存的資源和條件。隨著國界不斷變更,曾經的王國演變成現代國家,一件有著數百年歷史的物品很難確定到底應該歸還給誰。他們的觀點是,最好讓這些物品擱留原處:向參觀者開放,并保存下來供后代研究和欣賞。
關于大英博物館中泛濫的“鬼故事”,也許是這些不安遺產的“顯靈”。杰弗里·安德魯·溫斯托克是一位描寫藝術界超自然現象的學者,他表示,當官方敘事壓制了“質疑官方版本真實性的不為人知的故事”時,“鬼魂”就經常出現。安吉爾聽說過一些故事就與非法獲得的物品相關,比如19號房間的女像柱,是埃爾金勛爵從帕提農神廟中拆下的,有傳說稱,她被運往英國時,能聽到這座優雅的大理石雕像在箱子內啜泣。不過,這并不是博物館內部的傳說。
然而,無生命的木頭、巖石或金屬塊怎么可能打開門或引發警報?毫無疑問,這只是人類在無法對此現象做出明確解釋時,賦予了它們魔幻的力量。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博物館學教授菲奧娜·坎德林在職業生涯早期曾跟蹤過夜間的安保人員,她聽到他們對展出的尸體說“晚安”,并在這過程中收集了一些“鬼故事”??驳铝直硎驹S多去大英博物館的參觀者相信特定的物體蘊含內在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可以被傳遞”。展館的工作人員告訴她,他們經??吹叫磐絺冊噲D與4座黑色石頭塞赫麥特雕像交流。塞赫麥特是一個強大的獅首女神,被稱為“襲擊的她”,雕像矗立在埃及雕塑展館的一角??驳铝诌€聽說過基督徒游客在圣徒的遺物旁舉起木制十字架或玻璃瓶來引導它們的能量。
尸體的歸還問題是尤其敏感的。許多宗教和文化都有埋葬人類遺骸的傳統。幾個人在采訪中告訴安吉爾,他們對館內存放的尸體感到不安。菲爾·赫伊在博物館工作了29年,他回憶起獨自一人在陳列著19具面孔干皺、身體干癟的尸體的古埃及木乃伊展館里,感覺溫度莫名其妙地驟降。“就像走進了一個冰箱,我的胃開始翻江倒海。在展館里的感覺就是想出去,太可怕了。我堅信,那里許多木乃伊應該回歸故里,回到他們自己的墳墓里。”
在埃及部做了10年助理的埃米莉·泰勒則持有不同的觀點,她會定期處理人類遺骸。她已經習慣了幾千年前的尸體堅韌如皮革般的皮膚和依然完好的毛發,以及陳列柜打開后散發出的腐爛的“甜味”。泰勒說:“我們做展覽時,會提到木乃伊的名字。在古埃及文化中,這是他們死亡儀式的一部分,他們希望被人們談論——這就是你讓他們活著的方式。即使這些人不在他們的故居,他們仍然通過被書寫、被談論、被展示在博物館里而存活著……所有的博物館都是奇怪的地方,你將大量原本不應該在一起的事物放到一起,與它們的歸屬地完全隔絕。不是所有文化都會這么做,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在這些空間中走來走去,看著那些已經失去用途和意義的東西。”
在大英博物館,你只需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就可以跨越時空的鴻溝。拂過講述著生命與愛的古老物體,宗教、統治和死亡共同存蕩在空間里。無論你認為鬼魂是否可能存在,它都是神秘的。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沒有如此多對于對它們的創造者和擁有者來說如此珍貴的物品,如此意義深遠的背井離鄉著。而大英博物館的絕大多數藏品——大約99%,其中大多是石頭和其它碎片,仍埋沒在儲藏室中,隱蔽在公眾的好奇、欣賞或困惑之外。? ? ?(責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