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 趙保國

摘? 要:對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級美術教材的第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比較與分析,歸納四者的共性和差異,指出優點和不足,并提出“以新課標及學生特點為依據”“以激發興趣為首要任務”“以動腦動手為基本方法”“以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為基本原則”的首課設計思路,從而為美術教材的修訂和完善以及小學美術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美術教材;第一課;課程設計;興趣培養
美術教材是美術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材編寫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美術教學的效果和美術課程核心價值的實現。小學一年級是幼兒期進入兒童期的過渡階段,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有極強的好奇心,對于新知識有極高的期待和向往,而第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對一年級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愛好及以后的持續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也是第一課的“黃金價值”所在,因此第一課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選取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江西美術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蘇少版”“贛美版”“浙美版”)出版的小學一年級美術教材的第一課編排加以比較、分析和歸納,以期找到最優的課程設計方案。
一、四種版本教材第一課課程設計
小學美術教材四種版本第一課的課程設計如下表:
版 本 課 題 教學內容 課程類型
人教版 認識美術工具 展示毛筆、色彩水筆等美術工具,使學生了解工具和用途,并學習使用工具。 講授課
蘇少版 走進大自然 通過教師的啟發式提問、展示圖片,學生思考總結大自然的顏色,用彩色鉛筆、油畫棒等畫出大自然的色彩,并通過“小竅門”等實踐環節,進一步引導學生動手訓練。 講授與實踐
贛美版 中國小朋友的畫 欣賞同齡人的美術作品,評一評自己喜歡哪一幅作品,并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欣賞課
浙美版 走進新天地 介紹小學階段美術課的內容:中國畫、水粉、線描、油畫棒、紙工、泥塑、設計工藝等,使學生認識工具、材料,并嘗試工具的多種用法。 講授與實踐
二、四種版本教材第一課課程設計比較與分析
“人教版”第一課設計為“認識美術工具”,其內容、排版較為簡潔,通過“想一想”“說一說”“試一試”的形式,讓學生認識毛筆、色彩水筆、油畫棒等工具。在第一課設置此內容,對學生吸引力不強,缺乏新奇感,從而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興趣,特別是對于那些早已了解或熟悉美術工具的學生,就更顯得平淡無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會大大降低,第一課的“黃金價值”將會遺失。而《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理念,所以這樣的課程設計還存在一定缺陷。當然,對于那些過去沒有接觸過繪畫的同學,能為其今后的美術活動奠定工具基礎,也不失為其優點。
“蘇少版”第一課設計為“走進大自然”,從課題上看就有一種新奇感,仿佛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美術王國的大門。在課程安排上,通過提問、搶答、啟發等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學設計生動活潑。教材內容排版豐富多彩,通過啟發學生從大自然中發現色彩的多樣性,并通過感受大自然的豐富多彩,觀察和認識色彩,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教學設計上還包括“兒童美術館”“訪問藝術家”“小竅門”等環節,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教學過程按照“感受自然——認識自然——啟發思考——動手創作——課下實驗”的順序環環相扣,一方面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對色彩知識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術課的喜好。但這樣的編排內容稍多,要求偏高,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完成教學會內容有一定難度。
“贛美版”第一課設計為“中國小朋友的畫”,通過欣賞和學習小朋友們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了解美術課的學習內容。課程編排較為平淡和簡單,欣賞課作為美術教學內容的一個方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調動學生的繪畫愿望,但設計在第一課有點為時過早,因為這樣的教學往往會造成學生的先入為主,養成臨摹、借鑒甚至抄襲別人作品的不良習慣,不利于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浙美版”第一課設計為《走進新天地》,課題具有新穎感和吸引力,預示著美術課將為學生開辟一個嶄新天地。但在內容設置上,主要通過講授小學階段美術學習的基本內容以及用到的工具、材料,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做到心中有數。這種編排設計也屬常規教學的一般敘述方法,內容上缺乏生動性和吸引力,動手動腦的環節欠缺,對學生興趣的激發缺乏動力,教學效果也將會不盡人意。
以上四個版本教材在第一課的課程設計上存在較大差異,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比較來看,“蘇少版”的“走進大自然”在編排上更為科學與合理,能夠滿足激發學生興趣的要求,能夠體現第一課的“黃金價值”,可作為小學美術教學第一課的范例和設計參考。
三、關于小學美術第一課設計的思考
小學美術教育的核心價值是塑造完美人生,并不以培養畫家為目的,而是對學生的創造思維、動手能力的培養及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其教材第一課的編排,要樹立以“新課標及學生特點”為依據、以“激發興趣”為首要任務、以“動腦動手”為基本方法、以“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為基本原則的教學理念,使第一課的“黃金價值”得以體現。
(一)以“新課標及學生特點”為依據
我國目前實行“教材多樣化政策”,鼓勵教師編寫各具地方特色、百花齊放的小學美術教材,這給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程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創新空間,但必須在國家《美術課程標準》指導下進行,必須體現美術課的核心價值,即審美素養的培養。同時,要緊密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適應學生個體素質的發展。對學生來說,教材是學習的資源、材料和方向;對教師而言,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指揮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第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更應如此。
(二)以“激發興趣”為首要任務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個轉折點,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內容,使兒童帶著好奇心去觀察、認知美術課,如果在第一課設計不好,內容枯燥、平淡無味,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相反,如果第一課教學能夠緊緊抓住學生心理,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興趣,將會使后續學習順風順水、暢通無阻。教材的第一課內容編排應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啟發思維,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生動活潑,趣味盎然,以激發學生興趣為首要任務,有了興趣,才有望在今后學習中發展為喜愛美術課的“志趣”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以“動腦動手”為基本方法
杜威提出“從做中學”的教學理論,他認為“從做中學”是兒童的真正興趣所在,兒童不從活動中而從聽課和讀書中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因此“活動是興趣的樂園”,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關鍵。也只有動腦動手,才能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教材的第一課,必須設置動腦動手的環節,并作為美術課堂基本的教學方法,這既是學科特點要求,也是培養美術素養、發展個體能力的要求。
(四)以“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為基本原則
小學的年齡和心理決定了美術課堂的“生動性”和“活潑性”,也只有生動活潑的課程設計,寓教于樂,才能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才能激發起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課程的導入環節可以設置,聽溪流、鳥鳴等大自然中的聲音,學生能聯想到什么樣的場景,將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并用,更能提升學生的興趣。并將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帶入課堂,豐富教學用具,如嘗試將蔬果切片涂水粉顏料,可以印制單獨或連續的圖樣,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動腦,并親自動手制作,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小學低段的美術課程設計中,興趣培養至關重要,第一課教學設計更要將興趣作為主要價值目標和價值理念,這樣才能不負第一課的“黃金價值”機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輝,錢偉剛,卓越,廖德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王大根.小學美術教學與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5]牛楊.小學美術教材內容選擇與編排的比較——以蘇少版和人教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5(16):106-107.
作者簡介:王淑芳,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科教學(美術)專業教育碩士研究生。
趙保國,新鄉學院文化與信息傳播研究所副所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