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達,溫巧玲
(廣東深圳市寶安區沙井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28104)
腦卒中屬于致死率、致殘率較高的一種急性腦系血管疾病,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本病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且男性患者明顯多于女性,為提升該病搶救成功率,完善院前急救流程就顯得十分重要[1-2]。本次研究比較我院急診2018年1月~2018年12月37例行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干預腦卒中患者與37例行院前急救護理路徑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現報道如下:
實驗組37例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比例為20:17,年齡在46歲至80歲,中位年齡為(63.32±1.22)歲,其中有20例為腦梗死,有17例為腦出血。對照組37例患者中男(22例)女(15例)比例為22:15,年齡在44歲~80歲,中位年齡為(63.35±1.24)歲,其中有21例為腦梗死,有16例為腦出血。兩組患者一般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值大于0.05。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向醫院急救中心撥打急救電話,患者均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入院后經顱腦CT確診為腦卒中,排除標準:(1)排除未經醫囑同意服用治療性藥物患者。(2)排除臨床搶救無效死亡患者。
對照組患者均行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實驗組:該組患者均在常規院前急救護理基礎上實施院前急救護理路徑護理,(1)急救中心接到120急救電話后詢問患者主要癥狀,將患者臨床癥狀、發病地址均告知120急救隨車醫師。除此之外,囑患者家屬協助患者取靜臥位,適當墊高患者頭部,清除緩和口腔、鼻腔異物,保證患者呼吸道暢通。(2)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詢問患者病史,測量患者血壓、血糖,監測患者各項生命指征、測量患者心電圖,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并結合監測結果評估患者病情。對于可耐受平躺且無低氧癥狀的患者取仰臥位,對于氣道阻塞并疑診顱內壓升高的患者,應協助患者頭部取側位并適當抬高20度~30度。對于存在醫師障礙的患者快速建立呼吸支持;(1)對于血氧飽和度超過94%的患者無低氧血癥的患者不實施呼吸知識。對于血糖檢測結果對于60 mg/dl的患者給予葡萄糖口服或靜脈注射。(2)在保證患者各項生命指征平穩的情況下實施轉運,在轉運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意識、瞳孔、呼吸、心率變化,保證患者呼吸暢通。除此之外與急診科醫護人員聯系,匯報患者病情,促使急診科醫護人員做好接診準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初次入院、入院2天、1周、2周不同時間段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本次研究參考NIHSS評估表判斷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該量表總分在0分~42分,其中0分~1分:神經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1分~4分:輕度卒中,5分~15分:中度卒中,15分~20分:中-重度卒中,21分~42分:重度卒中。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院前急救實施時、入院時、入院專科治療24h后神經功能損傷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入院時、入院專科治療24h后NIHSS量表得分均優于對照組。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 、n]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 、n]
組別 n 院前急救實施時 入院時 入院專科治療24h后實驗組 37 12.32±2.52 10.21±2.42 6.52±2.43對照組 37 12.34±2.54 13.52±2.45 10.32±2.45 t 1.251 3.326 4.016 P>0.05 <0.05 <0.05
構建符合我國院前急診現有條件的急救護理流程,對提升腦卒中院前急救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3]。腦卒中發病病理基礎為腦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影響腦部組織血液灌注,腦組織發生缺血性損傷或缺氧性損傷,腦卒中發病后在6h內行專科診療護理干預可最大程度減少腦組織損傷面積[4]。腦卒中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即在要求120隨車醫護人員到達現場按照護理路徑評估患者病情,結合患者病情行前期處理,從而改善患者各項生命指征,縮短患者獲得專科治療干預時間[5]。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神經損傷程度輕,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護理干預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