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麗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中醫腦病科,廣西 南寧 530022)
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偏癱是該病的常見后遺癥,由于患者長期臥床,若得不到良好的護理干預,極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從而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為此,此次研究詳細分析了痰濕質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應用中醫體質護理的干預效果,請見下文。
本文中將選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100例,將所有患者分成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1~78歲,中位年齡(64.5±3.5)歲;觀察組患者中有27例男,23例女,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為(64.0±3.4)歲。組間的臨床基本資料經差異不明顯(P>0.05)。
對照組行常規優質護理,觀察組行中醫體質護理,①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腦卒中的發生因素、偏癱的危險性、日常相關注意事項及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并要耐心解答患者心中存在的疑問,減輕患者過度恐慌焦慮情緒;②要加強患者日常監管力度,避免患者發生跌倒及墜床等意外事件;每日用中藥漱口液為患者清潔口腔2次;并要按時調整體位,避免發生感染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現象;③給予患者合理的飲食指導,鼓勵病人多飲水,飲食要以粗纖維為主,指導患者多食用黑芝麻、核桃仁、松子仁、蔬菜及瓜果等利于排便的食物,減少便秘發生;④為患者進行穴位按摩,選取患者的患側極泉、尺澤、合谷、委中、陽陵泉及足三里等穴位,每日進行按摩一次;同時給予患者中藥熏洗,根據患者病情選取合理的中藥配方,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局部熏洗,從而達到活血通絡的作用,每日1次。同時要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運動幅度要根據患者承受能力而定,每次運動持續時間不可超過15分鐘,并要在護理人員和家屬的監護及陪同下進行,根據患者身體恢復狀況逐漸增加至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鍛煉,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自理能力[1]。
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記錄對比兩組患者護理依從性及日常活動能力,單項分值為10分,分數越高上述指標越好;同時記錄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護理前觀察和對照兩組患者之間的評分指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上述指標相比,觀察組患者有顯著優勢(P<0.05),見表1。
表1 兩組依從性及日常活動能力對比詳情(n=50,)

表1 兩組依從性及日常活動能力對比詳情(n=50,)
組別 依從性 日常活動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6.2±0.8 9.5±0.5 6.7±0.3 9.4±0.5對照組 6.1±0.7 8.9±0.4 6.6±0.2 8.5±0.3 t 0.6651 6.6258 1.9611 10.9141 P >0.05 <0.05 >0.05 <0.05
記錄結果顯示,觀察與對照兩組患者的最終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4.0%(2/50)例、16.0%(8/50)例,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組間數據差異顯著(x2=4.0000,P<0.05)。
腦卒中在中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患病后會導致患者出現昏倒、癱瘓、口角歪斜及言語障礙等癥狀。由于患者失去自理能力,加之患者受到疾病的影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從而降低了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及生活質量[2]。中醫認為,痰濕質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內傷積損、勞欲過度、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及虛邪所致,因此應從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指導、情志調理及中藥護理等多方面進行護理干預。中醫體質護理是通過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使患者的情志得到良好改善;通過加中醫口腔護理、體位護理及飲食指導,從而減少并發癥發生,并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通過穴位按摩和局部熏洗,可有效促進患者的患肢血液循環;通過科學合理的康復鍛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良好恢復[3]。在本文分析結果中也有顯示,觀察組患者通過添加中醫體質護理后,患者的依從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并發癥發生率與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相比均具備明顯優勢。
綜上闡述,中醫體質護理在痰濕質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護理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對促進患者身體恢復速度起到了重要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