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敏眉
(蘇州大學附屬常熟醫院/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江蘇 常熟 215500)
臨床上常采用放療與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放療后常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尤其是皮膚反應,需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來保障放療效果。本研究中對我院25例乳腺癌放療后伴放射性反應患者在常規基礎上實施皮膚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5月所收治的50例乳腺癌放療患者。納入標準:(1)與乳腺癌臨床診斷標準相一致;(2)放療后,出現放射性皮膚反應(3)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排除標準:(1)心、肺、肝等重要器官嚴重缺陷者;(2)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3)有藥物過敏史者。隨機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均25例。對照組年齡29~59歲,平均(45.12±6.83)歲;病程1~8月,平均(3.62±1.84)月。研究組年齡30~58歲,平均(45.23±6.41)歲;病程2~9月,平均(3.64±2.01)月;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本次研究經我院理論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式具體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密切觀察患者心理變化情況,并積極與患者溝通,告知患者放療后可能會出現的皮膚問題及相應的防治方法,以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②健康教育:講解皮膚護理知識及相關注意事項,如:使用溫水來對所要照射的皮膚進行擦拭;日常護理中,盡量減少對酒精、碘伏等液體的使用。不能使用化妝品,盡量穿棉質睡衣,以減少皮膚摩擦。治療不宜抓撓、熱敷皮膚[1]。
研究組在予以常規護理的同時,實施皮膚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放療前皮膚護理:摘下手鏈、手表等金屬物品,以免提高射線吸收量,盡量穿戴棉質、柔軟、寬松的內衣,確保標記位置干燥、清晰,以防止濕性反應。可在放射位置涂抹蘆薈汁,以預防皮膚損傷。②放療中皮膚護理:采用蘸有少量溫水的軟毛巾對患照射區皮膚擦拭,并告知患者不宜肥皂水清洗、熱敷、暴曬。在照射劑量達到20Gy時,局部皮膚可能會出現發熱、潮紅現象,叮囑患者不要穿戴胸罩,以避免增加局部皮膚的摩擦力。劑量達到40Gy時,局部皮膚會出現瘙癢、燒灼、干燥等反應,部分伴有色素沉著、脫皮情況,不宜抓撓皮膚,并禁止涂抹刺激性藥物;對于瘙癢嚴重者,可予以一定量的薄荷粉。劑量達到50Gy時,局部皮膚會出現水腫且伴有水泡,部分癥狀較為嚴重者可能會出現潰瘍、滲血等現象,可使用紅外線對局部皮膚照射;對于癥狀較為嚴重者,可予以銀離子敷料,以提高損害皮膚愈合速度。③放療后皮膚護理:滲出性皮膚損傷,可實施防腐干燥處理;對于皮膚損傷較為嚴重者,可予以抗感染抗生素治療。
(1)觀察兩組皮膚損害情況。根據皮膚損害判定標準[2],可將其劃分為1級、2級、3級、4級、5級。1級:皮膚產生輕度紅斑,伴有干燥脫屑現象;2級:皮膚產生輕中度紅斑,伴有水腫;3級:皮膚出現出血、腫脹現象;4級:皮膚出現壞死或潰瘍現象;5級:皮膚產生大面積壞死或潰瘍。(2)觀察兩組護理滿意情況。
借助SPSS 21.0分析,通過t值來檢驗計量資料();通過x2來檢驗計數資料(n、%);P<0.05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價值。
護理后,對照組皮膚損害情況明顯要比研究組嚴重,兩組存在較大差異(P<0.05)。

表1 兩組皮膚損害情況對比[n(%)]
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低于研究組,兩組差異較為顯著(P<0.05)。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分]
乳腺癌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致死率,可在腦、肝、肺等重要器官中轉移,破壞機體正常組織,引起惡性質并發癥,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3]。早期臨床癥狀與體征不明顯,因此,常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臨床主要采用放療與手術方式治療。放療為物理療法中的一種,其主要是利用不同能量射線來照射腫瘤部位,以起到抑制、殺死腫瘤細胞的作用,從而提升手術治療效果。但在實施過程中,常會導致患者皮膚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使得治療效果有所降低。有關研究表示[4],對放療后患者實施皮膚護理,可有效降低皮膚損害程度,提高患者對醫護工作的依從性,促進放療及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治療效果。在乳腺癌放療后患者護理中應用皮膚護理時,可通過治療前皮膚護理來提高患者對放療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幫助患者做好放療前準備工作,這對后期放療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作用;通過放療中皮膚護理來改善患者皮膚損傷情況、促進放療工作的順利開展,以確保治療效果;通過放療后皮膚護理來降低皮膚損傷、防止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中,在常規護理條件下實施皮膚護理干預的研究組皮膚損害情況明顯輕于單一采用常規護理方式的對照組(P<0.05),這充分說明皮膚護理的運用可有效減輕皮膚損傷;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皮膚護理更受患者青睞。
總而言之,皮膚護理干預在乳腺癌放療后伴放射性皮膚反應患者中的應用,可有效患者降低皮膚損壞程度,提高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