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成
(中山市中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高血壓病癥呈現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多見于中老年人群,中醫學中將其歸類于眩暈、頭痛的范疇內[1],其中以肝陽上亢型表現最為多見[2]。本次實驗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60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伴睡眠障礙應用中醫護理的治療效果分析,具體內容見下文所示。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共計60例,隨機分為護理組(n=30)和常規組(n=30),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排除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類疾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護理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6歲,中位年齡52.34歲,病程0.3~5年,中位病程2.01年,常規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2~77歲,中位年齡51.82歲,病程0.4~5年,中位病程2.13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經統計學對比無意義(P>0.05),且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認證知情同意。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監測血壓變化情況和睡眠時間,負面情緒較多時可予以心理干預和指導,病癥惡化立即通知主治醫生治療,告知患者家屬治療現狀和注意事項。護理組實施中醫護理干預,首先,中醫穴位按摩護理,按摩穴位分別為風池穴、太陽穴、內關穴、大陵穴、三陰交穴,每個穴位按摩時間為5分鐘,共計15分鐘,每日2次,其次,耳穴壓豆護理,選取耳部穴位中腎、心、交感、肝、皮質下穴,使用王不留進行貼附,確保貼附時間在2~3分鐘,每日5次,根據患者耐受度掌握適宜力度,睡前一次耳豆壓穴護理,提高睡眠質量。再次,中藥足浴護理,成分有石決明20 g、天麻15 g、黃芩10 g、梔子10個、益母草10 g、杜仲10 g、川牛膝10 g、夜交藤10 g、茯神10 g、桑寄生10 g,根據患者癥狀嚴重程度適當加減,如肝火旺盛可加入磁石和龜板,失眠癥嚴重,可加入適當柏子仁,所有中藥成分均使用水煎40分鐘后取汁1000 mL,將其倒入泡腳盆中,患者微微出汗最為適宜。最后,飲食護理,嚴禁煙酒、辛辣食物、油炸食物,多食用瓜果蔬菜,確保膳食平衡,每日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提高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力。
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量表對睡眠質量進行評分[3],分共計50分,分數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使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共計100分,60分以下為不滿意,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其余均為一般滿意[4],護理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均用SPSS 21.0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狀態下有價值,可以繼續后續實驗討論研究。
護理組與常規組在治療前睡眠質量評分對比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兩組睡眠質量評分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組別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1 不同組別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護理組 30 19.15±3.24 11.02±2.89常規組 30 19.03±3.18 13.55±3.01 t-0.144 3.320 P-0.885 0.001
護理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3.33%,常規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70%,護理組明顯高于常規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組別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高血壓病多發生在老年人群中,其中以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最為常見,表現多集中在耳鳴、頭痛、焦慮、失眠等癥狀[5]。中醫護理下通過按摩風池穴、太陽穴、內關穴、大陵穴、三陰交穴的方式,起到較好的安神、養心、定志的功效[6],對于緩解頭痛癥狀也起到較好效果,而耳豆壓穴下在患者耳部找到對應位置,檢測其陽性反應點,從而起到有效治療失眠癥狀的作用,且該種治療方法相對簡單、便捷,不受時間、環境影響。中藥浴足中的藥物成分能夠起到平肝熄風、清肝火、清熱、補肝益腎的功效[7],對于治療高血壓病癥、改善睡眠障礙來說均起到較好效果。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在治療前均無統計學差異,經治療后護理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可見不同護理模式下均能夠對生活質量起到改善效果,但中醫護理相比于常規護理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護理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3.33%,常規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70%,護理組明顯高于常規組,中醫護理干預下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高,護患關系更為和諧。
中醫護理干預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伴睡眠障礙患者的血壓更趨近于正常水平,睡眠障礙得以顯著緩解,護理滿意度更高,臨床治療該病癥應予以大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