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陶,李詠怡,林小云,蔡麗梅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廣州 510000)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驟,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 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的有效治療手段。早期心臟康復治療有利于減輕心室重構,改善心功能,促進患者早日恢復日常活動能力和心功能恢復[1]。我科室結合實際情況將I期心臟康復訓練應用于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病人康復過程中,觀察心肺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從2018年6月~2019年6月連續性入選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我院住院并接受PCI術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入選病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經橈動脈行PCI術,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級為Ⅲ級且心功能Killip分級Ⅰ級。胸痛發作12~24小時內,心電圖相鄰2個或以上導聯ST段抬高≥0.2 mV,排除標準:PCI術后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級為≤Ⅱ級;Killip分級≥Ⅱ級;左心室射血分數<40%;年齡≥70歲;肝腎功能不全;合并冠心病以外其他心臟疾患;不愿意配合此項研究。用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到試驗組和對照組。
(1)患者方面,增強溝通交流,介紹心臟康復訓練方案,消除不良情緒及顧慮。與家屬做好溝通,讓其支持和配合。
(2)護士方面,觀察病情變化并做好交接,患者在心電監護下訓練。
(3)訓練中遇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立即停止:①自覺疲勞≥14級;②收縮壓較休息水平上升≥30 mmHg或下降≥20 mmHg;③心前不適以及心率較休息心率上升20次/min或>110次/min;④心電圖ST段缺血型下移≥0.2 mV或較安靜下移≥0.1 mV,ST段上升≥0.2 mV或出現嚴重心律失常;⑤出現眩暈、頭痛等腦缺血癥狀[2]。
(4)全體護士培訓學習。患者均給與健康教育。
(5)用我區自行制定的心臟康復評估表,排查出符合心臟運動康復的患者,以及其危險分層和運動適宜的心率,然后按自行制定的I期心臟康復訓練方案訓練,可分為7個階段,每個階段設定不同的運動形式、強度、時間、頻次,用運動強度感覺表(RPE)監測;運動前、后監測生命體征,運動后監測患者不適和給予評價。
對照組患者期間臥床休息12 h,做好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及健康教育,協助生活護理,以主動運動為主,進行四肢屈伸和踝泵運動,術后第1天后在病室及走廊活動,以不出現胸悶氣短為準則。
兩組性別、BMI、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常規給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調脂治療。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接受I期心臟康復訓練的患者術后6分鐘步行長度、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住院天數和住院費用與對照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6分鐘步行試驗(米)、日常生活能力(分)、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資料比較()

表2 兩組6分鐘步行試驗(米)、日常生活能力(分)、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資料比較()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天) 日常生活能力(分) 6分鐘步行試驗(米) 住院費用(元)康復前 康復后 康復前 康復后試驗組 30 6.67±0.75 83.5±3.64 96.50±4.13 372.63±9.60 440.0±8.14 42161.08±2650.30對照組 30 9.80±1.54 87.50±3.77 86.33±3.59 395.63±11.24 412.2±10.37 55342.61±4645.17 t 3.37 0.763 -2.15 1.56 -2.078 2.278 P<0.05 0.448 <0.05 0.125 <0.05 <0.05
通過早期的心臟康復訓練,能使患者恢復到最佳生理、心理狀態,能幫助和提高其理解接受心臟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和依從性。本研究試驗組在術后1周復查6分鐘步行步行長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術后I期心臟康復訓練是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運動耐力、生活質量。
患者在參加心臟康復有氧代謝運動訓練時,遵循緩慢柔和的原則,做好體重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等,鼓勵患者的行為和表現,讓家屬協作參與和監督,增強患者心理支持,使心臟康復訓練效果更明顯。本研究試驗組在ADL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降低了住院費用,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護士在整個心臟康復訓練中要不斷鼓勵、監督患者進行心臟康復,通過細致有效的臨床觀察康復訓練,結合心理支持、體重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等,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能力,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降低了住院費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