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梅
(咸豐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湖北 恩施 445600)
人們對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重視程度在不斷加強,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1]。母嬰床旁護理有效彌補常規護理缺陷外,突出產婦及家庭其他成員的作用,促使產婦能夠更全面、更深刻掌握新生兒及自我護理等知識,護理服務質量得到整體提升[2]。本文通過實施母嬰床旁護理,重點探究該措施對初產婦的護理能力和滿意度情況,正文內容報道如下:
篩選自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間,我院就診的80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
對照組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9.5±0.89)歲,孕周(38~43)周,平均孕周(40.5±1.22)周;其中,順產31例,剖宮產9例。
觀察組年齡(22~39)歲,平均年齡(30.5±0.92)歲,孕周(39~43)周,平均孕周(41±1.23)周;其中,順產28例,剖宮產12例。
2組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存在可比性。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母嬰護理。
1.2.2 觀察組實施母嬰床旁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床旁護理:①心理干預。實行“一對一”護理,每日在產婦床旁進行心理溝通,時間控制在20min左右,充分了解并掌握產婦的內心狀態及相關認知水平,面對產婦的疑惑耐心傾聽并解決,消除其內心負面情緒。②床旁宣教。產婦入院后向其介紹醫院的醫療環境和醫護人員等情況;通過生產宣傳手冊、視頻、宣教等形式讓產婦對分娩過程大概有個了解和認識,必要時可進行心理疏導,依據產婦情緒變化給予相應的鼓勵和關懷,學會調整自身情緒,盡快適應母親角色;分娩后為產婦講述分娩后的并發癥、產后康復與保健、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等知識,完善出院指導。
(2)新生兒護理:①旁沐浴。“一對一”護理,待新生兒出生后的1h給予床旁沐浴,醫護人員在實際操作時示范具體步驟及重要點。②床旁撫觸。嬰兒沐浴前后或是睡覺前這一時段進行嬰兒撫觸,在撫觸過程中詳細告知步驟要點并讓產婦及其家屬充分參與進來。③臍部護理。詳產婦及其家屬闡述護理方法及注意事項,另外備輛嬰兒小推車,指導產婦詳細該觀察新生兒是否需進食、不舒服或是睡眠等情況,提高產婦自身把握好時間能力。
觀察對比2組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情況。
自我護理能力判定標準:選用本院自制的產婦自我護理能力表,內容包括睡眠護理、成長護理、喂養護理、清潔護理和癥狀觀察。得分越高,代表自我護理能力越好。
護理滿意度包含滿意、一般和不滿意。
應用SPSS21.0分析,P<0.05,差異顯著。
觀察組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同對照組相比,P<0.05。
表1 2組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析表(,分)

表1 2組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比較分析表(,分)
分組 例數 睡眠護理 成長護理 喂養護理 清潔護理 癥狀觀察觀察組 40 3.85±0.26 3.61±0.27 3.77±0.33 3.87±0.15 3.41±0.26對照組 40 3.13±0.41 3.11±0.59 3.22±0.55 3.32±0.48 3.06±0.49 t-9.380 4.874 5.423 6.917 3.991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比較分析表 (n,%)
因初產婦都是第一次生產,自身對生育知識缺乏正確的認識外,還未完全適應母親這一角色,獨自照顧新生兒的能力較差,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作用[3]。
不同于傳統的母嬰護理,母嬰床旁護理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整個護理圍繞產婦及新生兒開展,護理過程期間產婦及其家屬均共同參與進來,系統并全面為產婦及其家屬講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現場指導并糾正錯誤的護理操作,加強產婦熟練掌握相關保健知識,進一步加強產婦及其家屬的自我護理能力,提高母嬰生活質量,提升產婦的護理滿意度[4]。
研究指出——觀察組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同對照組相比,P<0.05。此外,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總而言之,針對初產婦采取母嬰床旁護理效果顯著,有效提升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及滿意度,值得肯定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