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芳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感染科,湖南 長沙 410011)
重型病毒性肝炎起病急,病情發展快,死亡率高,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對延緩肝功能衰竭,改善機體內環境,為肝移植及內科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為論證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中綜合護理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初步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62例行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的重型病毒性肝炎,平均分為兩組。實驗組中,男:女=16:15,年齡最小32歲,最大57歲,平均(44.17±2.96)歲,病程在6個月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2.04±0.12)年。對照組中,男:女=17:14,年齡最小31歲,最大54歲,平均(44.36±2.81)歲,病程在6個月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2.01±0.11)年。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本次研究符合倫理學標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均有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均符合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標準[2]。排除標準:排除重要臟器嚴重疾病者、并發心血管疾病者、合并造血功能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者、伴有意識及認知等精神障礙疾病者。
1.3.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循醫囑給予患者基礎護理操作,并關注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過程中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1.3.2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1)治療前:治療前對患者行全面檢查,包括心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的功能檢查及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常規備皮。并指導患者排空大小便,并留置尿管,避免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憋屎、憋尿,影響術中各項生命體征。準備好治療所需器械、藥品等,確保置換管路安裝連接準確。(2)術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要求實施手術治療,術中相關醫用設備分類回收,術中為保證患者液循環暢通應給予肝素化處理。避免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肢體麻木、腰膝酸軟等癥狀,在充分保護穿刺患肢的同時可協助患者適當更換體位。如果患者上機時血流量不足,可先從小流量開始,之后逐漸增加至所需血流量,若血流量開始時滿足所需,之后逐漸或突然血流量不足可調整穿刺針位置或適當加溫穿刺針側肢體以提高血流量。(3)術后:對患者喘息部位給予30分鐘持續性壓迫止血,并對患者穿刺部位使用膠布固定,觀察患者面色、末梢循環,為避免患者術后發生出血癥狀,治療結束給予適量魚精蛋白對抗。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前、后SCL-90量表得分(五分制),SCL-90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躁動等負面情緒對臨床的影響越大。
采用SPSS21.0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通過對兩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前、后SCL-90量表得分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實驗組患者人工肝支持治療前后SCL-90量表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表 兩組患者SCL-90量表得分 [ 、n]

表 兩組患者SCL-90量表得分 [ 、n]
組別 n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前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后實驗組 31 1.12±0.52 1.26±0.45對照組 31 2.52±0.85 2.68±0.81 t值 11.205 11.216 P值 <0.05 <0.05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若未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近些年人工肝支持治療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療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其療效顯著,但是相關研究報道顯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由于對人工肝支持治療不熟悉不了解,在人工肝支持治療過程中可出現不同程度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進一步降低了人工肝支持治療舒適性[3]。通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從治療前、治療中及治療后各階段為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實現改善患者心理狀態、預防相關并發癥及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最終實現患者盡早康復。本次研究顯示給予綜合護理的實驗組患者人工肝支持治療前、后SCL-90量表得分分別為(1.12±0.52)分、(1.26±0.45)分,均明顯低于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的(2.52±0.85)分、(2.68±0.81)分,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對于行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給予綜合護理干可有效降低患者治療過程中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刺激。
綜上所述,人工肝支持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實施綜合護理的意義重大,綜合護理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