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鳳萍,徐海波,毛玲玲,陳 紅,齊曉貴,黃艷麗
(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手外科,廣東 深圳 518109)
手部肌腱損傷包括肌腱缺損和肌腱斷裂兩種。治療以移植肌腱與縫合斷端為主,但是術后具有較高粘連發生率,影響手部功能[1]。本文針對手部肌腱損傷患者采取術后康復訓練聯合并發癥護理的效果綜合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將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接收的90例手部肌腱損傷患者收入本研究中,基于雙模擬法分為2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女例數比為26:19;年齡分布區間:18歲至59歲(38.52±4.92)歲;致傷因素:切割傷、刺傷、撕脫傷分別有13例、17例和15例;觀察組男、女例數比為24:21;年齡分布區間:19歲至56歲(38.47±4.85)歲;致傷因素:切割傷、刺傷、撕脫傷分別有15例、18例和12例;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較小(P>0.05)。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標準:①簽署書面同意書;②溝通、表達和理解能力均正常;排除標準:①具有精神疾病史、心理障礙;②合并惡性腫瘤和器官功能不全;③神志意識模糊。
行常規護理者為對照組:自患者入院后,帶領其熟悉醫院環境,盡可能的減輕患者因環境陌生引起的負面情緒,并講解關于手部肌腱損傷有關知識,協助患者進一步認識自身疾病等。
行康復訓練結合并發癥護理者為觀察組:①心理調節。有些患者并未全面認識康復訓練,因為術后切口疼痛顯著,導致患者訓練自覺性及主動性喪失,進而影響了傷指功能恢復。講解健康知識,使其可以進一步認識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作用,術后告知患者階級配合康復訓練,并進行相應的調整。②伸肌腱修復術后康復訓練。術后大約14日,指導患者開展伸肌腱修復術后康復訓練,不建議大幅度訓練,具體有主動屈指和被動伸指。術后1個月后,去除石膏托及掌側皮筋,指導患者進行主動伸指訓練和屈指訓練。③屈肌腱修復術后康復訓練。術后7日,指導患者進行被動屈曲訓練及主動伸直訓練。術后14日適量增加鍛煉強度,緩解腫脹。術后3中,指導患者進行掌指關節活動、主動伸掌指關節活動等。④并發癥護理[2]。1)關節僵硬。幫助患者活動肢體近端及遠端關節,同時適量增加活動強度和范圍,骨折固定治療過程中,主動活動非創傷關節和非固定關節。2)肌腱斷裂。早期功能鍛煉期間,盡量縮小活動幅度,不建議及早負重,術后在病情平穩后取出保護裝置。3)肌腱粘連。相比于腱斷端,腱細胞增殖速度較慢,再加之自身因素、肌腱修復方法和術后制動等因素作用,進而提高了肌腱與腱周粘連發生率提高。術后主動功能鍛煉能夠預防粘連。4)水腫。術后舒適體位的選取,抬高患肢使其較心臟位置偏高,其可以使靜脈血流回流和淋巴液回流速度加快,緩解水腫,同時聯合理療和按摩。
術后功能恢復狀況及并發癥發生狀況。術后功能恢復包括4個等級,分別是優、良、可、差,(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優良率。
應用SPSS19.0處理,計數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采用率(%)和()表示;分別進行x2和t檢驗;兩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
觀察組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相比于對照組高,差異明顯(P<0.05)。

表1 對比術后功能恢復狀況[n(%)]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顯著(P<0.05)。

表2 比較并發癥發生率[n(%)]
為及早改善手部肌腱損傷患者臨床癥狀,在手術的同時應聯合術后康復訓練與心理疏導?;颊哳A后除與手術技巧有關,同時還與康復治療及護理干預開展狀況存在緊密聯系。
術后功能恢復優良率和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分別是88.89%和4.44%,對照組分別是66.67%和20.00%,觀察組相比于對照組優,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術后早期康復訓練聯合并發癥護理可使手部肌腱損傷患者手部功能及早改善,同時有助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盡可能的防止疼痛加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3]。
予以手部肌腱損傷患者術后康復訓練聯合并發癥護理,不僅可以增強手部功能,同時可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進一步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