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
(南京市溧水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江蘇 南京 211200)
2型糖尿病屬于一種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同時該疾病也是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正因如此,導致患者容易出現抑郁、恐懼以及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使患者體內大量分泌應激激素,不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降低患者的依從性與配合性。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應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排解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從而提高護理的效果。因此,選擇我院在2019年6月到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76例新城鎮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將我院在2019年6月到2020年1月期間收治的76例新城鎮居民新城鎮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心理護理組與常規護理組,每組各38例。常規護理組:男性/女性:20例/18例,年齡40-75歲,均值(60.2±3.4)歲;心理護理組:男性/女性:21例/17例,年齡41-76歲,均值(61.4±4.6)歲。對比患者資料(P>0.05),可比。
1.2.1 常規護理組
常規護理內容包括:飲食護理、教育指導、運動護理、并發癥護理以及藥物臨床護理等。
1.2.2 心理護理組
為心理護理組內患者再行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的方法對患者進行護理,具體如下:①成立心理護理干預小組:由科室主任、護士長與責任護士等構成,明確心理護理方案實施的地點、內容以及時間[1],與城鎮居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收入來源以及生活方式等進行比較,新城鎮居民與其都具有比較大的差異,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所產生的影響,會對新城鎮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情況造成嚴重的影響,具體來說,包括安全感不足、生命的危機感、孤獨感、失落感以及被歧視感等。②護理干預過程:實施心理護理前,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劃分等級,分別為嚴重焦慮、比較焦慮以及輕度焦慮,根據患者的不同等級,為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首先對于輕度焦慮患者,這類型患者的心理狀態基本趨于正常,只需要為患者講述相關知識即可,但是在為患者講述疾病相關知識時,應充分考慮到患者的文化水平,如果患者的文化水平比較低,需要護理人員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適當的給予患者鼓勵與安慰,使患者能夠保持樂觀的心理狀態;其次,對于比較焦慮的患者,護理人員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態,與患者做好溝通和交流工作,了解患者內心深處的想法,聆聽患者的感受,從而幫助患者解決問題,使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可以得到排解;最后,對于重度焦慮者,護理人員應該鼓勵患者闡述自己的個人感受,了解引發患者焦慮的具體原因[2],同時也要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心理護理中,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情況,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使患者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
采用醫院自制的抑郁與焦慮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在經過護理后的情緒評分,分數低表示患者情緒越好。
使用SPSS17.0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心理護理組內患者在經過護理后,患者抑郁和焦慮情況明顯改善,且評分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常規護理組與心理護理組患者護理后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
由于人們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年上漲,在治療該疾病時,需要患者長期服用藥物,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患者非常容易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重的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甚至還會加重病情。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應采取心理護理對患者的心理情緒與心理狀態進行護理[3],做好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工作,掌握患者的心理情況,并及時幫助患者進行排解,從而使患者具有信心,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性,改善患者的心理情況,使患者能夠更加積極樂觀的面對疾病與治療,提升患者的依從性與配合性,這樣一來就可以幫助患者有效的改善臨床癥狀與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
經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心理護理組內患者在經過護理后,患者抑郁和焦慮情況改善明顯,而且護理后的平分評分也要比常規護理組的評分低,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也就充分的體現了心理護理對新城鎮居民新城鎮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形成臨床效果。
由此可見,為新城鎮居民2型糖尿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標,臨床效果顯著,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