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琳,彭昭葵
(廣西南寧市中醫醫院重癥醫學科,廣西 南寧 530022)
ICU室多為重癥患者,ICU工作人員不僅工作經驗豐富,技術能力強,醫療設備也較為先進,可對患者進行24h病情監護。預見性護理服務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根據護理工作經驗,評估護理風險,并實施相應的預防措施,這樣既可保證治療效果,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1]。因此,本次針對ICU重癥患者實施不同護理服務,觀察預見性護理的優勢,見下述匯報。
選出本院2018-1至2019-1的122例ICU重癥患者,以不同護理模式分成兩組,皆為61例。對照組男31例,女30例,平均年齡(60.54±1.30)歲。研究組男32例,女29例,平均年齡(60.62±1.31)歲;基本資料對比,P>0.05。
入組條件:①簽寫研究同意書;②皆為ICU重癥患者;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生存期低于30天;③傳染性疾病;④精神系統疾病。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服務,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的觀察,配合醫師進行相關檢查,告知患者科室相關制度,對出現心理不良情緒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導,告知其護理重要性。此外,對患者口腔實施護理,護理人員全程無菌操作,減少感染情況發生。
研究組開展預見性護理服務,首先成立風險防范小組,提高護理人員無菌意識,間隔2-3h輔助患者翻身、拍背,從而減少壓瘡情況發生,并加強對導管觀察,做好固定工作。對患者呼吸道進行清理,合理應用抗生素予以抗感染,以防患者誘發感染。另外,強化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有任何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此外,護理人員對皮膚進行觀察,在護理時保持動作輕柔,以免對皮膚產生損傷。若有需要可應用氣墊床,保持床單與衣物的整潔,保持好個人衛生。護理人員定時對肢體進行按摩,改善血液循環,對留置導尿管患者一定做好陰部清潔工作,更換尿袋,并記錄好尿量,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拔管。
ICU患者疾病較為嚴重,部分患者會出現焦慮、煩躁等情緒,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情況實施心理疏導,提高其治療與護理依從性。
為持續性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綜合能力,從而在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處置患者應急狀況以及疏導患者不良情緒等方面發揮更好的作用。
兩組護理效果及不良事件。
研究組患者96.72%,對照組83.61%,P<0.05。見表1

表1 護理效果(n,%)
研究組患者出現機體感染、脫管、壓瘡情況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不良事件發生率(n,%)
ICU患者多為急癥重癥患者,需進行緊急救治護理服務,在治療過程中機體受到侵入性操作,從而出現一系列不適反應[2]。近年來,ICU科室技術持續性升高,對患者開展預見性護理服務,從而規避相關風險因素,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促進患者機體健康[3]。
ICU常規護理服務就是遵醫囑給予患者藥物,加強對相關指標的觀察,對患者心理情緒不夠重視,對并發癥沒有開展相關預防工作。預見性護理服務在常規護理服務基礎上優化形成的,重視患者機體狀況,同時對患者心理情緒進行疏導,使其身心處于舒適狀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因此對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顯著的效果[5]。
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在護理有效率方面相比較,預見性護理服務患者96.72%,常規護理服務83.61%,兩組患者在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相比較,預見性護理服務患者出現機體感染、脫管、壓瘡情況低于常規護理服務。本次研究結果充分說明對ICU重癥患者開展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服務均有一定臨床價值,但預見性護理服務更符合臨床需求,減少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還可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與質量,符合臨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