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內科,湖北 武漢 430022)
對于心內科住院患者而言,合理的用藥是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基本前提,也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的首要條件。如果患者沒有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便會增加不良反應出現的概率,繼而出現多種并發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更多的傷害。因此,在對心內科住院患者進行護理時,應采取合理的用藥護理干預措施,提高患者對藥物治療的重視,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次數,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在我院心內科中選取了82例住院患者,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2月。其中,有46名為男性患者,年齡在44-76歲之間,其余36名患者為女性,年齡在43-69歲之間,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精神障礙或心理疾病。
1.2 方法
將常規的用藥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對照組,護理人員應按照醫院內相關規定,囑咐患者按時吃藥,并告知患者每一次服藥的計量和每天的服藥次數,定期對病房進行巡視,詢問患者是否正常服藥,觀察患者服藥期間身體狀況,便于制定后續治療方案。
將安全服藥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觀察組。首先,由護士長與其他護理人員組建成一個專門的安全服藥管理小組,將患者的基本信息、藥物類型、用藥時間、劑量、次數等進行詳細記錄,回顧以往心內科住院患者在服藥期間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針對患者在服藥期間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提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告知患者服藥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確保藥物治療能夠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當科室內出現新的治療藥物后,由護士長組織其他護理人員共同學習,對新藥物的說明書進行詳細解說,明確該藥物的使用方法以及患者服用后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在患者住院期間,密切關注患者身體恢復情況,如果患者服藥期間出現其它異常反應,應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其次,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向患者講解安全服藥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加強患者的重視,能夠自覺遵醫囑進行服藥。在對患者發放藥物時,將藥物服用時間、計量和次數向患者詳細說明,嚴禁患者隨意增加或減少藥物用量。最后,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主動詢問患者服藥后是否出現不良反應,以便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于一些年齡較大的患者而言,其記憶力逐漸衰退,很容易忘記用藥劑量。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根據患者舒適度情況,將不同的藥物分開擺放,確保患者能夠安全服用藥物[1]。
1.3 療效判斷標準
統計兩組患者服藥時間正確、服藥計量準確、服藥次數正確所對應的人數,記錄兩組患者服藥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次數。根據患者對藥物知識的掌握情況,計算出每組患者的掌握率。
1.4 統計學處理
在本次研究當中,兩組患者服藥安全結果以及對藥物只是的掌握情況作為計量資料,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單位用n、%表示,使用t進行檢驗,當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表1為兩組患者服藥安全結果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服藥安全結果比較(n)
心血管疾病是心內科的一種常見的病癥類型,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患者不斷增加,發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威脅。為了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除了要采取合適的臨床治療措施外,還應讓患者養成良好的用藥習慣,能夠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在本次研究當中,觀察組患者服藥時間正確的有38人,服藥劑量準確的有40人、服藥次數正確的有40人,明顯高于對照組(32人、30人、25人),在患者服藥期間,觀察組有2人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有15人出現不良反應,兩組數據間的差異性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使用安全服藥護理干預措施,患者能夠自覺服用藥物,并且在患者服藥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的頻率明顯下降[2]。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對藥物知識的掌握率為98.14%,明顯高于對照組(72.15%),兩組數據間的差異性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安全服藥護理干預模式下,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患者能夠掌握更多藥物知識,對自身疾病治療過程有利更多的了解,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按時、按量服用藥物,有利于患者身體的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