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結芳,李冬玲,黃建美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500)
因產婦對產后自身身份的轉換與生活環境的改變,再加上自身對胎兒喂養知識匱乏,母乳喂養技巧不熟練,使產后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患者產后知識教育學習至關重要[1]。故本文以120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分析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01~2020.02收治的120例產后患者,均為初產婦,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26.6歲;其中刨宮產23例,自然分娩37例;其中高中以下文化患者10例,高中與大專文化患者28例,大專以上文化患者22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3~37歲,平均27.4歲;其中刨宮產20例,自然分娩40例;其中高中以下文化患者12例,高中與大專文化患者28例,大專以上文化患者20例。已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均無嚴重心肺等器官缺損、免疫系統疾病、精神疾病、智力障礙、藥物過敏、惡性腫瘤或癌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差異特性(P>0.05),可對比。
對照組為常規宣教,發放產后健康宣傳手冊。
對照組為健康教育,方法為:①組建小組:由我院婦產科經驗豐富的護士長、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經專業培訓,考核合格后上崗。②健康宣教:組織患者參與健康講座,學習產后自我管理、母乳喂養、胎兒護理等理論知識,借助多媒體、視頻、道具學習實踐操作技能,并由患者自主組成3~6人的小組,開展討論式教學,積極了解患者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輔導患者學習,為避免患者受外界因素干擾,避免現場有新生兒與家屬在場。③建立信息教學系統:借助QQ、微信、網絡平臺建立互助健康教育系統,針對患者為完全掌握的知識點進行一對一輔導,同時便于患者及時提問,從而全面掌握產后健康知識。
①采用我院自擬自我管理能力問卷調查,共26項題目,依據其類型可分為產后自我護理知識(40分)、母乳喂養知識(30分)、胎兒護理知識等(30分),共100分,得分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呈正相關,即分數越高,患者自我管理年齡越好。
②以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9)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其中包含8個方面,依據題目類型將其分為心理、生理、生活功能及社會功能等四個方面評分,每項滿分100分,分數與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
組間比較(P<0.05)。
表1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分)

表1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對比(,分)
組別 n 產后自我護理知識 母乳喂養知識 胎兒護理知識對照組 60 32.61±3.26 21.36±3.26 23.46±3.16觀察組 60 38.65±3.11 28.46±3.12 28.64±3.02 t 10.384 12.497 9.180 P 0.000 0.000 0.000
組間比較(P<0.05)。
表2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心理評分 生理評分 生活功能評分 社會功能評分對照組 60 83.72±4.42 84.42±4.62 82.98±5.36 86.19±5.34觀察組 60 94.15±3.53 95.47±4.32 95.55±4.63 93.46±6.17 t 14.282 13.100 13.747 6.616 P 0.000 0.000 0.000 0.000
加強產婦產后健康教育,不僅可加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還可有效增長患者母乳喂養知識與胎兒護理知識,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且本文相較于對照組而言,觀察組自我護理能力、母乳喂養知識、胎兒護理知識評分顯著提高(P<0.05),可見傳統的健康宣教較單一,產婦受習俗的影響,再加上產婦自身對其知識認知匱乏,在飲食、衛生保健等多個方面存在不良認知,而傳統宣教干預效果較弱,臨床護理效果不佳。而健康教育經建立小組,有針對性的開展課堂教學,詳細講解產后飲食、休息、復查、常見并發癥等知識,促使為患者積極改正不良習慣,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借助道具、視頻講解母乳喂養技巧,充分普及母乳喂養的優勢,促使患者掌握正確的母乳喂養姿勢與技巧,提高臨床母乳喂養率;同時提高初產婦胎兒護理知識,包含胎兒沐浴、撫觸等,促使胎兒健康成長[3]。且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健康宣教可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針對產婦產后行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產后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效避免因不全的護理知識而干擾自身預后,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