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
(蘇州大學附屬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600)
護理風險主要指在護理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所有不確定的危險因素,直接或者間接的導致患者損傷、傷殘甚至死亡的一切不安全事件。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事件的識別特別重要,預見性的對潛在危險予以管控,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1]。本研究針對手足外科患者護理風險因素進行探究,制定有效的護理干預的方式。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本醫院收治的手足外科患者10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奇偶分組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各52例。常規組男32例,女20例;年齡45~79歲,平均(59.28±2.83)歲;干預組男34例,女18例;年齡42~78歲,平均(59.14±2.65)歲。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應用傳統護理,詳細為:遵照醫囑用藥,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與防治方法,提供干凈舒適的診療環境,密切觀察病情,如有異常及時上報并給予對癥處理。
干預組在對護理風險因素識別后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詳細為:①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科室護士進行組長擔任,同時需要選取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組員建立,針對以往出現的護理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分別為患者因素、病房因素、護理人員因素以及護理管理因素[2]。②護理安全管理的對策。護重視健康教育,以發放健康手冊、播放影音視頻等方式增強患者對病癥的認知程度,且加強與患者之間的焦慮,解答患者關于病癥的疑問,給予心理疏導,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定時巡視,根據天氣對病房的濕度、溫度予以調整,并檢查醫療儀器的性能,確認其能夠良好運行,對水電安全進行強調并做好標識,地面清潔后需及時設立指示牌;增強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護理服務的質量,定期組織技能培訓,灌輸手足外科護理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其安全意識,并在每次培訓結束后對其進行考核[3];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根據科室的實際情況對護理管理制度予以科學、人性化的修改,將護理工作內容與績效工資掛鉤,對護理人員的行為予以監督,提升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進而給予患者更為全面的護理服務。
對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行比對包括穿刺情況、心理狀態、跌倒情況以及治療依從性。
本次手足外科患者的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對策研究調查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處理分析,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行卡方檢驗,用(n,%)進行表示,P>0.05:研究數據屬于無意義數據,P<0.05:研究數據屬于有意義數據。
干預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數據相比常規組,優勢比較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結果[n(%)]
手足外科中的護理風險因素較多,(1)受患者因素影響,護理人員應充分考慮患者突然出現損傷的特殊性,多會出現焦慮、悲觀等不良情緒,且情緒較為暴躁,易發生糾紛[4];(2)為病房因素,如水電使用的安全性、地面的干燥性、醫療器械的完好性等內容均存在潛在風險;(3)為護理人員因素,護理人員經驗豐富與否、對待工作的責任感、安全意識的高低、是否遵循規章制度、巡視時間以及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均會與護理安全事件發生向聯系;(4)為護理管理因素,護理制度的完善度、管理方式的優良程度、質量管理的認知程度等均會對護理風險造成影響。本研究通過對護理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并通過針對性的護理管理理念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其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干預的組別。
綜上,在手足外科護理管理中,有效識別護理風險因素并予以患者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值得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