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江陰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江陰 214400)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指腦血管突然爆裂或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進入大腦而引起的腦組織損傷[1],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與出血性腦卒中,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疼頭暈、突然昏倒、智力障礙等癥狀,嚴重時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以高血壓為最重要危險因素[2]。腦卒中具有高病死率以及致殘率,病死率10%-30%,致殘率60%-70%[3],且極易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我國護理服務質量著重于對結果的評價,而對于其過程關注不足。為了進一步完善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體系,我院對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展開了相關研究與探討,具體論述如下。
根據相關文獻、臨床資料以及相關國家規范指南等方法進行初次議定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專家建議進行修改。
(1)成立相關研究小組,以護理質量評價結構-過程-結果為模型,將相關文獻、臨床資料以及相關國家規范指南等數據分析,擬定初稿;(2)擬定指標體系初稿,相關文獻包括中國知網、維普資訊、萬方、中國醫學生物數據等數據庫,臨床資料包括患者臨床診斷信息、臨床治療信息以及腦卒中防治委員會《中國腦卒中護理指南規范》等數據,并將數據整理分類,擬定詳細的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指標;(3)擬定專家函詢問卷,由小組談論制定專家函詢問卷,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義以及問卷填寫方法;
專家納入標準:(1)在神經外科連續工作20年以上;(2)熟悉腦卒中治療領域,并同意本次研究;(3)為醫院護理部主任、神經外科護士長,省級神經外科專科護士;(4)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或副高級以上職稱; 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
所有函詢專家在性別、年齡、專業領域等一般臨床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2輪專家函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別為100%、97%,專家權威系數分別為0.943、0.951,肯德爾和諧系數分別為0.462、0.4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過第一輪函詢結果,依據函詢專家建議以及小組討論,將二級指標中“管理人員分配”、“疾病生理指標”分別改為“人員配備”、“控制高危因素”;將三級級指標中“中間協調專職員”、“神經功能改善率”、“再入院率”分別改為“醫院-社區中間協調專職員”、“神經功能損傷改善率”、“因腦卒中再入院率”;經過第二輪函詢結果,依據函詢專家建議以及小組討論,刪除1項三級指標,增加2項3級指標,經過反復多次修改,最終確認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15個、三級指標56個,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操作性,明確講述所需要測量的指標以及方法,不僅能體現延續性護理的優勢,亦能反映腦卒中的治療特色,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學性。但由于我國目前暫無統一信息獲取平臺,導致其他地區無法及時獲取延續性護理相關信息,以及部分研究數據收集困難,從而使延續性護理效果差異很大[4]。需進一步完善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為以后進行相關研究提供保障。
本研究2輪專家函詢問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別為 100%、97%,專家權威系數分別為0.943、0.951,肯德爾和諧系數分別為0.462、0.449,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最終形成的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個4一級指標(信息的延續性、管理的延續性、關系的延續性、患者的結局)、15個二級指標、56個三級指標。
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明確的根據各指標對患者進行全面評分,具有可操作性、可實踐性以及可靠性,為臨床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腦卒中患者提供有力的依據,值得推廣應用。

表1 腦卒中患者延續性護理質量評價各指標重要性賦值、變異指數以及權重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