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加娣
今年侗鄉玉屏5月的陽光,比往年熾熱幾分。屏山?水間,深耕扶貧一線的江蘇省太倉市扶貧干部姜超步履匆匆。
位于武陵山深處的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2018年率先脫貧摘“帽”,實現全縣44個貧困村6801戶24140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17%下降到0。榮譽背后,不為人知的是:由于地處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傾斜的過渡地帶,山多田少、地形復雜,早些年,玉屏特色農業產業幫扶難以集約發展;群眾缺少一技之長,“等、靠、要”思想嚴重......脫貧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打這樣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響應中央號召,2017年10月,江蘇太倉攜手貴州玉屏深入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選派了時任太倉市璜涇鎮黨委書記的姜超作為扶貧干部,遠赴千里之外。
作為東部發達地區的干部,姜超跨越1600多公里,從江蘇省太倉市到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帶來了先進的思維、開放的眼光和豐富的招商資源。在2年多的時間里,他走遍了玉屏各個鄉(鎮、街道),種黃桃的田間地頭、養牛的圈舍.......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身體力行、走村串戶,俯下身來認真傾聽貧困戶的需求,用實際行動把扶貧政策落實、落細,推動了玉屏和太倉在項目建設、農產品供銷協作、勞務輸出協作、教育醫療幫扶協作等各個方面的深入交流合作,為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付出必定有所收獲,2019年,姜超被中共貴州省委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日月升升落落,季節青青黃黃。數百個默默扶貧的日子里,在姜超的傾心書寫下,玉屏的脫貧攻堅事業,發生著細細碎碎卻又轟轟烈烈的變化……
“一個月光管護,我們兩口子就有5000元工資;除了工資,肉牛出欄后,我們還能得到分紅,這是個‘增值卡’嘞!”玉屏侗族自治縣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鄧溪組肉牛養殖基地里,村民楊政家高興地與前來查看產業發展情況的姜超算了一筆賬。
“看到大家臉上的笑容,當初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望著群眾臉上滿足的笑容,姜超也笑了。猶記得,剛來玉屏之初,姜超掛任玉屏侗族自治縣委常委、副縣長,任江蘇省對口幫扶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工作組組長,除了負責對接玉屏太倉兩地幫扶相關工作之外,他還被安排負責聯系枹木垅村脫貧攻堅工作。面對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姜超沒有一絲猶豫和懈怠,憑著對脫貧事業的一腔熱血,開啟了自己在玉屏的“新征程”。
為迅速摸清幫扶貧困村情況,研究制定貧困村脫貧舉措,姜超克服平時工作任務繁重的困難,把自己當作枹木垅村的一員,擠出時間,與村兩委班子、幫扶工作隊一道,深入村組、農戶展開“解剖麻雀”式調研。“我就是枹木垅村的一員。我們一定要用好黨的好政策,幫助大家脫離貧困、過上好日子。”面對枹木垅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面對疑惑的村民,姜超許下這樣的諾言。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包村工作中,他用情扶貧,問民生、解民憂,心里始終裝著民生脫貧賬。他任勞任怨、風雨無阻,用腳步丈量著枹木垅村每一寸土地,用真心換取民心。
幫扶怎么幫才能幫到位、幫出成效?必須從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入手!為解決產業發展薄弱的問題,姜超和工作隊一道,先后爭取到蘇州幫扶資金180萬元,建成了枹木垅村鄧溪肉牛養殖示范基地,實現枹木垅村81戶貧困戶288人脫貧致富,戶均年可增收6049元以上;同時,姜超從產業發展、文化建設、鄉村治理、生態環境等方面尋找突破口,積極促成了枹木垅村全面轉型升級。在姜超及工作隊的努力下,2018年6月,枹木垅村被省委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光榮稱號,同年該村實現整村出列。
除此之外,姜超還著眼于解決玉屏全縣產業發展難題,助推玉屏產業發展。玉屏是“中國黃桃之鄉”,黃桃種植面積達2.6萬畝,但產業處于初創時期,存在著規模小、布局散、見效慢的“痛點”,困擾著產業的持續發展。如何才能發揮太倉優勢,著力解決玉屏在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姜超開始深思。
通過多方溝通、充分調研后,加強玉屏項目建設、培育技術人才的想法在姜超的腦海中慢慢成熟。按照這張藍圖,姜超組建人馬,分別爭取幫扶資金1100萬元、2223萬元和5211.6萬元,先后建成朱家場油茶撫育、田坪食用菌基地等項目,利益聯結建檔立卡戶上千人;并引進江蘇、浙江、上海等地企業的4個項目落戶玉屏,在立足太倉優勢的基礎上,彌補玉屏發展短板,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幫扶”。
在調研中,姜超發現,離開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缺少了就業載體,搬遷群眾心里很“慌”。面對困境,由他牽頭,大膽探索創新開辦了“微工廠”“扶貧車間”模式,將工廠開到搬遷群眾的樓下。目前,玉屏田坪移民安置區“必登高”、雙橋移民安置區“偉建家庭用品”等微工廠相繼建成,直接解決不少搬遷群眾就業難題。“微工廠”“扶貧車間”被《人民日報》點贊,成為精準扶貧的典范。
“暫時的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村民缺少致富的動力。要富口袋先富腦袋,我的扶貧計劃從解決教育問題開始,從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做起。”姜超深知,扶貧先扶智。于是,他將如何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作為此次掛職力求破解的課題。
姜超(右二)深入油茶育苗基地調研
早些年,玉屏優質教師及學生流出較為嚴重,教育水平一直上不去。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經過調研,姜超發現,根本原因是沒有把本地人才培養起來,沒有在本地建立起較為完善、較為先進的教育體系,這是玉屏教育發展的“難點”。
立足“難點”,姜超創新思路,從引進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質師資隊伍著手。2018年,在姜超的推動下,玉屏對教育整體布局作出了重大調整:整合4所中學新成立玉屏侗族自治縣第一中學,并引進太倉優質師資團隊管理,學習太倉優質教育管理理念,著力培養一支內生動力強、扎根玉屏本土的教師隊伍,全面提升玉屏縣域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由此,“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質師資隊伍”全面破題,玉屏·太倉教育“組團式”幫扶應運而生,并成功入選2019年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典型案例;國家發改委還將其作為第二批新型城鎮化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
玉屏教育,迎來了新變革。通過一年多的努力,玉屏第一中學取得了喜人的教學成果,在2018—2019學年的期末檢測中,玉屏一中三個年級的平均分超全縣第二名的學校50分以上。
如今,站在侗鄉玉屏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交匯點上,姜超再一次出發,謀劃一場助力鄉村振興的變革。
2020年5月19日,太倉·玉屏2020年黨政聯席會議召開。會議議定將在精準幫扶上再給力,全力助推玉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項目合作上再加強,穩步推動太倉·玉屏兩地產業互補提質;在幫扶模式上再豐富,推動玉屏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在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
姜超作為“兄弟”之間的聯絡人出席會議,他準備進一步在項目上下功夫,用項目助力玉屏鄉村振興。“未來,我會繼續加固太倉·玉屏兩地扶貧協作的橋梁,進一步加深兩地人文交流情感,繼續為玉屏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應有的貢獻。”姜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