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捷
(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70)
近年來,高速公路建設模式從傳統模式轉向BOT、PPP、EPC等社會投資人參與的投融資建設模式,在促進高速公路建設的同時,對設計及審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建設模式下,投資人為節約投資、降低難度、加快進度,施工圖階段對橋梁規模調整有較為強烈的意愿。下面通過對橋梁施工圖不合理調整案例的分析,研究施工圖階段橋梁規模調整原則。
某高速公路K40+360大橋,為節約橋梁上部構造預制模板,設計單位統一橋梁跨徑。由初步設計的(15×20) m預制小箱梁調整為(9×30) m預制小箱梁,調整后橋長縮減30 m。但調整后小樁號側橋臺高度超過13 m,根據地質勘探資料,橋臺處軟基厚度為4.3 m,采用挖除換填處理,臺背填筑后容易造成工后沉降,不合理(見圖1)。

圖1 K40+360大橋施工圖設計橋型立面圖
某高速公路K9+213大橋,初步設計為(9×25) m預制小箱梁,施工圖設計調整為(6×25) m預制小箱梁,橋梁減少三跨,改為路基,縮減橋長75 m。該橋初步設計與施工圖設計的平面和縱斷面基本一致,橋梁改路基后,小樁號側橋臺高度超過16 m,臺背回填太高,容易產生工后沉降,造成橋頭跳車現象,影響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且橋臺錐坡按1∶1.75放坡后占用路線右側農田,不合理(見圖2)。

圖2 K9+213大橋施工圖設計橋型立面圖
某高速公路K3+245大橋位于山坳,兩側為高山,橋下為農田和村莊。施工圖設計對平面線位并未作調整,但將縱斷面由-0.7%調整至-1.47%,調整后縮減橋長40 m。橋梁標高下調3~4 m,增加了兩側路段的挖方和占地,挖方路段最大邊坡高度超過35 m,挖方增加6.5 萬m3;且根據地質勘探資料,該路段路塹邊坡為泥質粉砂巖,風化裂隙發育,坡面巖體破碎,設計防護工程量增加較多,運營期間存在邊坡垮塌風險,不合理(見圖3、圖4)。
某高速公路互通K19+380分離式立體交叉,初步設計預留規劃道路下穿該橋,施工圖設計對平面線位并未作調整,但在未取得地方交通局、規劃部門同意的情況下,壓低該路段設計標高,取消K19+

圖3 K3+245大橋初步設計橋型立面圖

圖4 K3+245大橋施工圖設計橋型立面圖
380分離式立體交叉橋,減少橋長156 m,不合理。
某高速公路K52+675大橋兩側為高山,沿溝谷布線。初步設計該處設置(29×30) m預應力T形梁橋,橋長876 m。施工圖階段為消耗棄方,采用路基通過,并對道路兩側溝壑采取填平處理。根據地質勘探資料,該橋梁處溝谷為多年沖積形成,軟基厚度為8~10 m,溝谷內有2 m寬水系。該路段路基填方高度為24~31 m,填筑過程中采用強夯處理,工序復雜,處理面積大,處理效果對施工質量依賴大,經濟效益差,且難以控制工后沉降。雨季兩側山坡均向溝谷匯水,道路建成后排水困難,存在路基被水浸泡的問題,影響路基穩定,不合理。
針對上述施工圖階段橋梁規模調整的問題,提出除下述情況外,不得對橋梁規模進行調整:1) 按初步設計批復要求,施工圖設計階段進一步優化墩臺及孔跨布置;2) 施工圖設計階段路線平縱面設計合理調整,導致橋梁位置、數量、長度、跨徑等發生變化;3) 施工圖設計階段與相關批復、規劃沖突或存在重大征地拆遷等;4) 施工圖設計階段進一步查明地質條件不適合設置橋梁(山體滑坡、斷層破碎帶等)或初步設計地面線測量有誤。下面對應上述原則,列出合理的調整案例。
某高速公路施工中,為減少同標段橋梁跨徑種類,加快工程進度,統一采用30 m預應力砼連續小箱梁??鐝浇y一后,2座橋梁長度各減少20 m,調整后橋臺填方高度為3~6 m,屬于橋長的正常變化(見表1)。
坡從超過3%調整到3%以內,以提高行車舒適性和安全性。調整后,2座橋梁長度分別減少40、30 m,橋臺填方高度分別為7.9、0.24 m,屬于路線縱斷面調整后橋長的正常變化(見表2)。

表1 橋梁規模調整對照(跨徑調整)

表2 橋梁規模調整對照(平縱面設計調整)
某山區高速公路在K3+000—K6+000路段沿河流布線,根據湖南省環境保護廳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的批復文件,該高速公路沿線屬于飲用水源保護區,50 m范圍內禁止任何性質工程建設。初步設計批復后,施工圖階段根據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的批復文件調整平面,使路線遠離飲用水源保護區,根據地形地貌橋梁也作相應調整,因平面調整造成橋梁規模正常變化(見表3)。

表3 施工圖設計與初步設計主要指標對比
某高速公路K13+065大橋,施工圖設計平面、縱斷面與初步設計基本一致。經核實,K13+311—407路段初步設計地面線測量有誤差,比施工圖設計地面線低5~8 m,施工圖階段根據實際測量地面線,縮減橋長113.2 m,因初步設計地面線有誤差造成橋梁規模正常變化(見圖5、圖6)。

圖5 K13+065大橋初步設計橋型立面圖

圖6 K13+065大橋施工圖設計橋型立面圖
某山區高速公路K50+305高架橋初步設計縱斷面為1.2%,溝深34 m,橋跨布置為(4×30) m預應力砼連續小箱梁,全長126 m。施工圖設計對縱斷面指標進行優化,縱坡調整為0.7%,溝深27 m。因該標段道路沿線分布少量溝谷、平地可供棄土,且基本開辟為農田供沿線居民耕種,地方政府強烈要求不占用沿線的水田,建議將該處設置成棄土場,并來函確認。
根據地質勘探資料,該路段地質情況較好,0.7~1.3 m殘積土下為風化板巖。施工圖設計取消該橋,利用溝谷設置為棄土場,并設置一孔4 m排水通道,以滿足地方通行及排水要求。因避免征地拆遷造成橋梁規模正常變化。
在新建設模式下,為規范高速公路橋梁施工圖設計,保證設計質量,控制工程投資,該文從施工圖審查的角度,總結了近幾年湖南省高速公路橋梁審查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高速公路橋梁規模調整原則。這些原則已納入湖南省高速公路兩階段施工圖設計審查導則,由湖南省交通運輸廳于2020年1月正式發布,對高速公路橋梁設計及審查具有重要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