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蘭
(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四川 宜賓 644000)
顱腦損傷指的是發生在頭顱部的一種外傷,其中常見的病因為撞傷及跌墜傷,通常情況下會導致患者出現言語障礙、器官功能障礙,還會對患者運動行為造成影響,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及致殘率,并且在治療過程當中,患者很容易出現一些并發癥,從而增加了治療難度[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將綜合護理應用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科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底期間,收治的104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不同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每組52例。常規組男性3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為(43.7±4.2)歲;實驗組男性3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為(44.1±4.5)歲。納入標準:(1)不違背醫學倫理學;(2)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內容,自愿加入到研究中。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者;(2)嚴重精神疾病者。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可進行對比。
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其中包括觀察患者各項臨床指標,采取抗感染藥物治療、按時翻身拍背等。
實驗組:采用綜合護理措施,具體措施如下:(1)患者術后去枕平臥6小時后置于頭高足低位,勤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每隔2小時進行一次翻身拍背,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了,合理安排患者家屬的探訪次數,降低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2)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意識狀態、瞳孔大小等,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上報給醫生,并積極配合處理;(3)若患者需要應用呼吸機,則應當重視對于呼吸機的管理工作,及時傾倒呼吸機管路中的冷凝水,避免流入氣道,將導管妥善固定,避免導管出現扭曲、牽拉、滑動,而造成患者呼吸道受損;(4)加強基礎護理,確保患者皮膚、口腔、會陰處于清潔狀態,特別是建立了人工氣道與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者,口腔護理則由常規的每日2次增加至每日4次,預防患者發生VAP[3-4]。(5)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固定,做好引流管護理,嚴密觀察引流管內引流液顏色、量、性狀,保持引流通暢,更換引流袋或傾倒引流液時注意無菌操作,病人外出檢查時應夾閉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顱內感染。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對本次研究中的測量和統計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計算處理,對其統計的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x2)進行數據檢測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為96.2%,明顯高于常規組78.8%,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滿意度(n,%)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8%,明顯低于常規組15.4%,P<0.05,兩組數據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并發癥發生率(n,%)
顱腦外傷形成原因比較復雜,且患者的病情程度也不同,在臨床上治療顱腦外傷患者時,主要使用手術治療,輔助藥物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該疾病死亡率已經得到有效控制[5]。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較多護理問題,如果患者并未得到有效、合理的護理服務,則會對患者治療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綜合護理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從而加快患者病情康復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能力與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中,通過將綜合護理措施應用在實驗組患者護理中,結果顯示,相較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較高,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說明應用該護理措施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還能夠降低其在術后發生不良反應事件。
綜上所述,將綜合護理應用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且不良反應少,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