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麗冬,張婷婷,華麗梅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介入一區,廣東 惠州 516000)
原發性大肝癌屬于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高但早期診斷率低,確診病情時多發展至中晚期,喪失手術最佳時機[1]。肝動脈化療栓塞、射頻消融均是是目前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常用方案,有相關研究提出腫瘤數量、直徑大小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單一方案治療大肝癌患者具有局限性[2]。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對肝動脈化療栓塞與射頻消融術開展聯合治療原發性大肝癌的療效作如下探究。
隨機納入本研究的86例研究對象,均為2017年12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原發性大肝癌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設為對照組與聯合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8例,平均年齡(55.45±4.25)歲,病灶平均直徑(6.35±1.28)cm。聯合組中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齡(55.40±4.57)歲,病灶平均直徑(6.41±1.15)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使用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實施股動脈穿刺插管,將導管置入肝總動脈、左、右動脈以及固有動脈進行造影,明確腫瘤供血動脈,將40~80mg順鉑(生產廠家:云南個舊生物藥業有限公司,規格:20mg,國藥準字:H53021677)、30~50mg表阿霉素(生產廠家:輝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規格:50mg,國藥準字:H20000497)注入腫瘤位置,隨后注入5~20ml碘化油(生產廠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0ml,國藥準字:H31021603)、20ml吡柔比星(生產廠家:深圳萬樂藥業有限公司,規格:20mg,國藥準字:H10930106)混合物,間隔1個月后實施再次治療。術后加強病情監測,取適宜體位,給予局部按摩,酌情使用止痛藥物,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出血等異常現象,及時告知醫生;指導患者保證充足睡眠,合理飲食,合理限制探視陪護人員數量。
聯合組:在接受對照組相同的治療與護理的2~4周后,實施射頻消融術治療。術前半小時肌肉注射哌替啶(生產廠家:青海制藥廠有限公司,規格:1ml:50mg,國藥準字:H63020022)75mg,設定治療程序,麻醉起效后,在B超或CT引導下,以腫瘤位置、大小、形態為依據調整治療參數,遵循由遠及近原則、使用多針組合、多點布針、多針重疊以及多次疊加的消融方法,保證消融范圍可完全覆蓋腫瘤大小,并超過病灶0.5~1.0cm,治療時間30~60min,每間隔1~2周治療一次。術前加強心理干預,術后注意胃腸道反應,觀察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嘔吐時將頭部偏向一側,嘔吐嚴重者需禁食處理,增加飲水量,采取三級止痛法進行術后鎮痛。
記錄比較治療兩個月后的肝功能水平,肝功能評價指標為血清總膽紅素(TBIL)、甲胎蛋白(AFP)、丙谷轉氨酶(ALT),
采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內數據實施統計學處理,計數與計量資料分別表示為n(%)、±s表示,結果分別使用x2、t檢驗,P值低于0.05為存在統計學意義。

表1 治療后TBIL、AFP、ALT水平情況
消融治療的熱量傳遞發揮促進作用,發揮協同治療作用,提高治療效果[4]。通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開展心理護理,有利于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增加飲水量有利于減輕化療藥物對腎臟造成的損傷,給予三級止痛法,使鎮痛更具針對性,能夠有效減輕術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耐受度,有利于促進患者恢復[5]。
綜上所述,聯合使用肝動脈化療栓塞與射頻消融術治療原發性大肝癌,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在本次研究中,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肝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是肝動脈栓塞通過影像學檢查的引導,可將射頻電極精準深入腫瘤內部,使腫瘤周圍組織在射頻熱效功能的作用下出現壞死,發揮切除腫瘤的目的,同時使用栓塞劑與碘化油,能夠有效堵塞腫瘤周圍的門靜脈,有效使射頻消融范圍得以進一步擴大[3]。同時化療藥物能夠對腫瘤纖維發揮破壞作用,對射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