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苑莉,宋文娟,紀湧芳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東 廣州 510630)
2019年12 月以來,我國及境外相繼發現了新冠肺炎患者。確診患者中在鼻咽、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1]。為控制疫情,對病例的早發現、隔離和治療,減少醫院感染發生,是控制傳染源、降低發病率的關鍵。及時采集標本,明確診斷,隔離治療,對預防控制病毒的散發與流行具有積極作用。鼻咽拭子采集是臨床中常見的采集方式。為每個患者采集鼻拭子和咽拭子送檢測,可以提高陽性檢測率。
2020年1月22 日—2020年2月22日收入我院隔離病房的新冠肺炎患者56例,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齡1月—80歲。
每個患者同時采集鼻拭子和咽拭子送實驗室檢測。采集后將拭子頭浸入含3ml采樣液的管中(南芯醫療),尾部棄去,旋緊管蓋。用兩層透明密封袋包裝,置于A級轉運箱,冷凍運輸。
1.3.1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方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者根據自我體驗在0~10的模擬標尺上進行打分。0分為無任何不適;1~3分為輕度不適感,可以忍受;4~6分為不適感明顯,可以忍受,可能影響睡眠;7~10分為嚴重不舒適,應該盡量避免。4分以上認為患者處于不舒適的狀態[2]。
1.3.2 根據臨床采集鼻咽拭子過程中常見的問題設計調查表記錄患者的不適感受,包括疼痛、咳嗽 、噴嚏、鼻塞、流鼻涕、流鼻血、流眼淚、頭暈、鼻腔異物感等。
結果顯示,采集鼻咽拭子過程中,輕度不適的患者居多,占百分比為75%。

表1 鼻咽拭子采集舒適度情況
結果顯示,患者鼻腔異物感、惡心和疼痛為常見的不適反應,占百分比分別為96.4%、64.3%、46.4%。

表2 鼻咽拭子采集不適感
鼻腔為一頂窄底寬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與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為左右兩腔,每側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兩部分。鼻腔粘膜內血管豐富,刺激易破損出血。鼻拭子經鼻前庭沿總鼻道下壁靠內側滑行至鼻咽,易對鼻腔粘膜具有刺激作用,引起一些保護性的生理反應,使患者產生不適感[3]。采集中 拭子來回擦拭雙側咽扁桃體及咽后壁, 易觸及舌根引起惡心反射甚至嘔吐。
患者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采集前應充分評估,患者意識、配合程度、鼻咽部情況等 ,告知患者留取鼻咽拭子標本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采集時光線充足,動作宜慢、輕、穩,避免增加刺激。鼓勵、安慰患者,若患者的不適感較為強烈時,應暫停采集,待患者情況許可時再進行采集,對于病情不允許的患者,可以延緩操作[4]。對于鼻出血、鼻中隔扭曲者、不能自主的配合的危重患者,優先考慮采集口咽拭子[5]。①體位選擇:采集前擺放好患者體位,囑患者頭向上仰45°。②鼻拭子采集:測量患者鼻尖到耳垂的距離,確定插入長度。用拭子以耳垂與鼻尖方向插入鼻孔 3~6 cm,將干拭子與上顎平行插入鼻孔(不要向上)直接與鼻咽后壁接觸,使拭子在鼻內停留 15 s,然后輕輕旋轉 3 次緩慢退出。動作輕柔,以防引起鼻腔出血等不適。了解患者的進食時間,避免在進食后2h內采集標本,防止嘔吐的發生。
優化人員配置,做好護理人員培訓是標本采集成功的關鍵。建立培訓制度,制作培訓課件,按照“培訓 者模式”[6]進行培訓,尤其目前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定點醫院的一線護士,要求采集人員嚴格遵循標準的操作流程進行標本的采集與保存,采用理論和操作相結合的考核模式進行考核。
為確保采集標本的有效性、運輸的安全性。采集后的鼻咽拭子集中放置,避免污染。采集后的標本需貼有“2019-nCoV”專用標識,兩層透明密封袋嚴密包裝,使用2000mg/L的消毒液消毒標本袋,置于A級轉運箱內,4℃存放,48 h 內運送至病毒監測實驗室。盛放標本的容器必須堅固,以防滲漏與破損; 容器外不得污染;標本與檢驗單分別放置。采用三級防護采集及專人輸送標本。
隨著新冠肺炎患者的劇增,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采集鼻咽拭子的數量越來越多。通過我們采集中的體會及患者的反饋,優化人員配置、制定操作規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舒適度,有利于標本采集工作的順利進行,有益于及時明確疾病診斷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