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磊
(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省腫瘤防治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117)
惡性腫瘤疾病當前在國內的發病趨勢逐漸升高,該疾病類型是影響我國人均壽命以及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類型[1]。當前醫學手段仍然無法確保較高的存活率,預后相對較差,疾病發展至終末期能夠對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而安寧療護是針對腫瘤臨終患者的重要護理手段,本文結合我院88例腫瘤臨終患者展開護理研究,資料如下:
選擇2019年3月-2019年12月期間我院腫瘤科88例腫瘤臨終患者,護理性質隨機分組,對照組44例(常規護理),組中男20例,女24例,年齡(57-79)歲,平均(62.7±3.9)歲,平均病程(2.5±1.1)年;研究組44例(常規+安寧療護)。組中男22例,女22例,年齡(55—80)歲,平均(63.9±4.2)歲,平均病程(2.6±1.3)年。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前與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經醫療倫理組審核批準執行。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施展安寧療護,安寧療護主要通過評估預后、心理干預、積極止痛和調節飲食等四個方面[2]:
1.2.1 預后評估: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疾病情況以及治療后的恢復效果展開實時評估。綜合患者的社會角色、經濟情況、家庭情況、宗教、生活經歷等多種社會因素制定合理的病情宣教方式。在宣教過程中指導患者正確面對疾病的態度并針對影響患者死亡觀念的相關因素。
1.2.2 加強基礎護理:全面落實加強基礎護理,對生活不能自理及強制體位患者,根據病情和需求,協助翻身擺位,幫助患者取得舒適體位,給予皮膚護理防止壓瘡,定時幫助患者活動關節,防止關節僵硬。大小便失禁患者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防止發生失禁性皮炎,加強患者的舒適性,對癥給予各項癥狀管理。
1.2.3 心理干預:腫瘤臨終患者通常對自身疾病抱有懷疑和否認的心態,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可能經歷不同的情緒變化時期。如否認、焦慮、憤怒、接受期,在不同的情緒變化階段患者可表現出的行為差異性較大。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交流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和臨終前最想做的事情,最想見的人。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幫助患者完成心愿。
1.2.4 積極止痛:腫瘤晚期患者身體常出現疼痛反應,護理人員積極評估疼痛程度并制定相應的干預計劃。結合面部表情疼痛評分量表(FPS-R)完成評估后,3分以內的輕度疼痛需結合心理干預以及常規的鎮痛類藥物達到鎮痛效果。4-10分的中重度疼痛需評估疼痛性質以及疼痛部位,在醫師的建議下給予嗎啡類鎮痛藥物。過程中結合身心社靈護理干預,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加強身體照顧,增加生理性舒適感。同時要在尊重患者文化差異,民族差異的基礎上引導形成對社會情感的認知。
1.2.5 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以及日常飲食習慣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在確保營養元素均衡,無禁忌飲食的情況下提高患者的味蕾享受。為了改善飯后腸胃的舒適性,應規定每餐的攝入量和飲食時間。囑咐患者多飲水,少量多餐。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的改善效果。生活質量:納入(生理、心理、社會、情感)四個指標,每項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改善效果越好。
本次數據采取SPSS26.0進行統計,其中計量資料表示為(±s),差異用t表示,n[%]代表計數資料,用x2表示差異,P<0.05。
研究組生活質量改善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改善效果(分)
腫瘤疾病對人類的生命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重大,這種惡性疾病一般會對患者造成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損害,與患者而言罹患惡性腫瘤處于臨終期,心理情緒波動較大,尤其是無法面對生命快要到達終點時的惶恐[3]。因此一度出現焦慮和疾病否認的情況。關于這種不良情緒的產生,臨床上采取常規護理常不能夠起到好的干預效果。結合安寧療護能夠通過心理以及病情預后評估兩個方面糾正患者面的死亡時的不良心理。通過溝通了解患者面對死亡的承受能力和心理狀態,引導患者適應疾病,并保持樂觀的心態看待生死,提高對無法改變的死亡結局的順應性。為了證明安寧療護的臨床應用效果,本文結合我院88例腫瘤臨終患者展開護理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生活質量改善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腫瘤臨終患者采取安寧療護后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能夠降低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