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茹
(江蘇省常州市中醫醫院,江蘇 常州 213003)
臨床上尿毒癥患者很多,多為腎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患者要進行血液透析,為了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在這期間,患者會受到很大的痛苦,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要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1]。本文以36例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自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36例尿毒癥透析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對照的方法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8例。試驗組患者中男11例,女7例,年齡為26~72歲。對照組患者中男9例,女9例,年齡為23~71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尿毒癥的診斷標準,并無其他系統性疾病,患者同意參加此次研究并簽字。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不具有可比性,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做好病情監護、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按時吃藥飲食,護理人員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評估患者心理健康: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情緒,如焦慮、抑郁等,剖析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針對原因進行深入的疏導和寬慰,如果效果不明顯,就應該盡力鼓勵和關心患者,學會傾聽和理解。
(2)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護理人員要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囑咐患者家屬疾病的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護理要點等,幫助患者家屬有效開導患者的心理情緒,不要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和壓力,主動支持并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3)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護理人員應該讓患者和家屬都了解疾病的系統知識,糾正錯誤認知,減少患者的抵觸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量表的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焦慮抑郁的狀態越輕;
療效判定:根據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的負面情緒消失,積極配合治療;有效:患者的負面情緒有所緩解,遵從醫囑;無效:患者的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
采用SPSS20.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的對比[n(%)]
試驗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分別為(42.16±3.25)分、(42.35±4.28)分;對照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分別為(59.42±5.96)分、(58.36±5.28)分;兩組數據分別進行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尿毒癥患者在臨床上是常見的,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腎移植,但實際上,腎移植的供體是非常缺乏的,因此這種治療方法也就很難普及,所以現在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法就是血液透析,但患者在這個過程中會非常的痛苦,并且費用相對高,大部分患者都存在很嚴重的不良情緒,因此在患者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對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特別重要,尤其是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2]。
在尿毒癥患者進行血液透析過程中,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效果很理想。對于本病來說,影響治療效果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因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不僅承受透析的痛苦還有昂貴的醫療費用,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受到雙重影響,因此心理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的治療效果有很大的影響[3]。在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全面、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人員要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對患者出現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行及時的溝通和疏導,避免患者轉變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間接影響疾病的治療。同時,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疾病知識的普及,介紹疾病的知識、治療的進程和效果,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綜上所述: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期患者采取心理干預治理,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治療效果,此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