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云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放射介入科,湖南 長沙 410011)
近年來,受環境污染問題加重、公眾不良生活及飲食行為增多等多因素影響,惡性腫瘤發病率日趨上升。介入治療為重要對此類型疾病治療的手段,但其畢竟具侵襲性操作性質,加之惡性腫瘤患者整體狀況欠佳,故治療后易有疼痛、惡心嘔吐、發熱等多種不良反應發生,明顯加重了患者痛苦[1-2]。重視護理干預的實施,對降低疼痛程度,縮短住院時間、提高生存質量意義顯著。本次研究選取相關病例,就護理干預措施開展的資料展開探討,旨在指導臨床,現總結如下。
選取惡性腫瘤介入治療的患者100例,均為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隨機分組,觀察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32-78歲,平均(45.9±2.4)歲;其中肺癌12例,肝癌38例。對照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29-78歲,平均45.7±2.6)歲;其中肺癌14例,肝癌36例。組間自然信息具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均經影像學及病理檢查確診;②對本次實驗內容知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意識清醒。排除標準:①合并其它系統嚴重疾患者;②精神和神經系統異常者。
對照組所選惡性腫瘤病例應用常規護理方案,即對癥支持、生活護理等。觀察組重視依據介入治療特征,行個體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3.1 健康宣教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惡性腫瘤知識,強調介入治療優勢,以解除患者疑慮,增強治療信心。同時告知介入治療后疼痛屬機體正常應激反應,且疼痛程度個體間存在差異,指導掌握情緒放松的方法。
1.3.2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建立有效溝通,掌握其心理特征,個體化制定疏導方案,也可請治療成功的案例現身說法,在榜樣力量的引導下,促患者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
1.3.3 環境干預 營造溫馨、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夜間需關閉燈光,拉好窗簾,以保障患者休眠充足[3]。
1.3.4 疼痛干預 對患者疼痛程度加以觀察評估,采取適宜的方式干預,如疼痛輕者,可通過調整姿勢、轉移注意力、按摩疼痛部位緩解,重癥,需取鎮痛藥物應用。飲食易清淡,營養充足,以保持大便通暢,降低腹痛幾率[4-5]。
(1)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予以評估;(2)對比兩組住院天數;(3)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予以評估,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4個維度,單項100分,評估值越高,生活質量越理想。
應用SPSS17.0統計文中數據,計量資料均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具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干預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疼痛評分對比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50) 5.7±2.2 2.1±1.7*對照組(n=50) 5.4±2.6 3.9±2.4
觀察組平均住院天數為(12.4±0.3)d,對照組為(17.3±1.7)d,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社會功能 軀體功能 認知功能 情緒功能觀察組(n=50) 72.4±8.7* 72.4±7.6* 75.5±8.4* 71.6±8.3*對照組(n=50) 62.3±8.9 60.2±8.1 61.1±7.5 61.4±9.0
疼痛為惡性腫瘤采用介入方案治療的患者的常見癥狀。通過評估患者病情及機體基礎狀況,制定個體化疏導方案,除可有效緩解疼痛外,還可促進病程恢復。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首先行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對疾病基礎知識,疼痛緩解知識的知曉度,明顯增強了遵醫依從。行心理護理,可使情緒調整至平穩狀態,以術后疼痛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進而降低了不良應激反應;行環境護理,可通過增強機體舒適度,提高增強耐受疼痛的能力;行疼痛干預,可降低患者不適感,促進康復,進而有效縮短病程,提高生存質量。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平均住院天數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即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臨床收治的惡性腫瘤行介入治療的患者,依據技術特征,行個體化護理干預,可明顯減輕疼痛反應,縮短病程,提高遠期生存質量。